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赴广东聚发调研
发布时间: 2018-08-22 | 来源: 县域经济
| 作者: 青梅 段富兵 |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投稿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赴广东聚发就该公司发展战略进行调研。进行经验交流,课题组由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崔民选带队,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潘晨光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产业组织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戒骄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峭研究员,商务部员研究院处长李志坚研究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栩,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钟洲,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文娜,课题组协调人陈彪、王彦军等参加调研。
(聚发负责人在讲解规划用地等 段富兵摄)
课题组听取了广东聚发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丁华关于公司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发展战略转型的汇报,审读了《粤东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可行性报告》,实地查看了建设检测、冷库、交易集散中心、低温加工车间、仓储物流、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的5块规划用地,了解其用地性质、规模、补偿政策、地形及周边环境,并就市场需求分析、与中央和省市政策对接等问题与公司管理层进行了交流讨论。
(会议现场 段富兵摄)
课题组认为,广东聚发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发展战略转型,积极响应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部署。黄丁华董事长在公司谋划战略转型的伊始邀请课题组进行分析论证,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企业家对科学决策和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课题组希望广东聚发走安全、优质、绿色发展之路,大力集聚现代科技、信息、互联网、电商、营销、交易、旅游、体验、创业、环保、管理等时代元素,指导和带领农户增加优质农畜产品供给,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
(黄丁华董事长 段富兵摄)
广东聚发农副产品加工公司负责人对项目进行介绍。项目名称为粤东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项目地点位于广东惠州柏塘镇,建成后将辐射整个珠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其他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销售网络,项目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前景。与会专家在听取项目介绍后,围绕公司此次战略转型及顺利推进发表了意见。
(会议现场 米传同摄)
崔民选研究员:项目未来要做好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实体与虚拟的结合、三农结合及工作与生活的结合,做真正的绿色、生态、安全、环保大农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将产品和服务打造成现代人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为此,需做到两点:第一,把握大趋势,适应并利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虚拟经济向实体转型、城乡融合与农业、农村振兴的趋势。融合科技、数据、信息等现代元素,创新供应链模式、经营模式、交易模式,解放思想,创新思想,实现工业与科技反哺农业,向体验经济过渡,创建立体、绿色、复合的现代农业生态圈。第二,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公司优势和政策红利。明确自身区位特色,发现特色、创新特色、宣传特色,定位差异化;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做好人才储备与培养,寻找实体、网络、数据及关联人才,结合当地供应链特色,寻找自身定位,明确企业战略方向是田园综合体倾斜还是特色小镇倾斜;在园区设计方面也要创新,探索客户定制模式,通过个性化产品、服务定制实现顾客与企业的双向良好互动;开创多元化的筹融资渠道,将传统信贷与众筹等新型信贷方式结合,充分利用内外部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尝试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合作,拓宽营销渠道;结合自贸区政策与国家及省市的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做好政策衔接。
(崔民选研究员 段富兵摄)
刘戒骄研究员:该项目地处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便捷的珠三角经济区,与乡村振兴战略和人民对安全优质农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变化高度契合,看好公司发展前景。刘戒骄指出,公司土地储备为此次战略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转型伊始一定要对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风险管控进行科学和专业的论证,在未来发展中可选择的模式要重视融入农耕体验、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康养谷等新的需求,要明确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战略定位。同时,尤其要重视公司转型的风险管控,充分分析风险、明确风险点,把风险管控体系融入公司治理结构。重点防控环保风险、管理风险、资金风险和人才不能满足转型需要的风险,公司管控架构要健全,决策程序要科学。
(刘戒骄研究员 段富兵摄)
张峭研究员:项目在实施中需要注意三点。第一,项目要与地方、国家的规划政策对接,熟识中央政治局5月份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掌握国家、地方有关政策的重点发展方向及限制因素,力争项目的实施与开发能纳入国家、地方的战略规划框架之内;第二,实施互联网+农业的新型模式,探索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的创新实施路径,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为导向,侧重对农产品供应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的重塑;第三,交易、结算模式多元化,电子现货交易与线下交易相结合,适当避险;第四,设计好盈利模式,找好定位,分析本项目与现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间的竞合关系,突出特色优势,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树立与未来科技、信息协同发展紧密衔接的理念。
(张峭研究员 段富兵摄)
潘晨光研究员认为,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一要以“绿色生态和两山理论”为指导,发展绿色农业、循环经济,做好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再生产,应用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利用污水进行发电等;二是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全方位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型数字技术,实现全产业链互联互通,实施生产、加工和销售全链条的数据监控,建设全产业链的食品可追溯体系,打造安全、放心、绿色农业工程;第三,树立品牌意识,做好品牌的建设、维护和宣传推广工作,获取客户信赖,实现多赢;四是考虑建设农、文、旅相结合的综合体验区,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五是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以持续发展为理念,将周边农户纳入企业利益相关主体范畴,促进农民队伍素质的提升,实现农民、农业和企业的良性互促发展,并合理设计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模式,维护农民权益。
李志坚研究员强调,项目要与国家冷库储备建设的战略进行衔接,合理规划土地用途,结合土地性质、规模、地形和区位禀赋,做好冷库链建设的用地规划。同时李志坚研究员指出,应建设集文化、旅游、餐饮和销售于一体的“窗口+电商”的新型营销模式,有效盘活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着力解决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的生产和输送。
(会议现场 米传同摄)
赵栩助理研究员首先对项目给予高度的肯定,讲了三点感想和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三点感想,一是振奋。在原先的观念中,广东是全国的工业大省,没想到广东的农业也是全国的亮点。二是感动,农业是基础产业,其特点是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目前国内有很多企业打着发展绿色农业的幌子却在变相圈地,所以对踏踏实实做农业的黄总深表敬意,望黄总能把农业做扎实、做优秀、做成功;第三,黄总转型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非常及时,一方面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正处于消费转型升级期,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缺口大,市场机遇良好;另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导致中国政府对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美国农产品进口量减少,客观上为本土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提供契机。但机遇与风险并存,赵栩研究员认为在未来的项目开发及实施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农业产量和质量的关系,二是农业项目发展与农民利益维护的关系,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调研组一行先后到新村等项目规划的实地考察、观看聚发宣传片等形式了解新型城镇化、产业体系、生态建设等情况。调研中,专家们一致认为,近年来,抢抓城镇经济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区域交通枢纽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城镇地区的投资沃土,随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未来发展潜力无限。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4月5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的主要研究机构之一,研究领域为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中的三个分支学科:产业经济(工业经济)、区域经济、企业管理。围绕这些领域,工业经济研究所定位于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党和国家重要思想库智囊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殿堂。课题组将与广东聚发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在发展战略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对接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并根据公司需要,组织专家对公司战略转型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超前研究。在座谈会上,还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聚发更好挖掘和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找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进行了讨论,提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调研会在广东聚发取得圆满成功。(段富兵)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