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头寨子镇扎实推进移民搬迁 三业并举推进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 2018-09-13 | 来源: 县域经济
| 作者: 蒲亚龙 武小飞 |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投稿
移民搬迁安置是集自然、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环境等为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移民搬迁安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说到底就是移民利益和长远发展问题。移民的利益问题和长远发展问题解决了,稳定问题也随之解决。推进移民工作,头寨子镇有这样全新的解读。
政府搭台让搬迁村民安心生活。近年来,头寨子镇按照会宁县县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和“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快致富”的目标要求,抢抓机遇,因势利导,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山区群众脱贫问题的重大举措,在头寨村建成砖混结构二层住宅楼120套,其他附属配套设施包括:铺设自来水管网4公里,架设高压线2公里、低压线路2公里、变压器2台,巷道硬化2公里,栽植油松、侧柏等绿化树种1600株,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项目建成后将搬迁中湾、双坪、香林、坪岔、老鸦、塬边等6个山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20户562人。
严把关口把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工作中,该镇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彻底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的突破口,遵循“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灵活安置、确保稳定”的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方针,严把四个关口、坚持三业并举,确保把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成造福群众的德政工程。紧紧围绕搬迁农户确定、项目选址、补贴发放三个关键环节,规范程序、严格把关。采取农户申请、群众评议、镇村两级把关、张榜公布的程序确定搬迁对象。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敏感区,出行难、吃水难、就医难、入学难、成家难、增收难等“三区六难”贫困群体,对生存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危房户“四类对象”采取优先搬迁。
在安置地确定上,充分征求搬迁户意见,按照地质稳定、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产业集中“四位一体”的要求,选择了有产业基础、交通便利、群众入学就医方便的镇政府所在地。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称中,该镇严格按照完成时限要求不变、工程进度要求不变、质量管理要求不变、安全监管要求不变的“四个不变”,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程序规范。为确保搬迁建房补助资金能真正补贴到搬迁户手中,采取一户一卡和现场发放的办法,将补贴资金直接打到搬迁户的卡上,或现场发放到搬迁户手中,杜绝了挤占、截留、挪用农民补贴资金的现象,保证了资金的按期拨付和准确到位。
三业并举全面推进经济产业发展。为切实做到安居与乐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头寨子镇紧紧围绕脱贫致富这个目标,采取抓产业、扶创业、促就业“三业”带动搬迁对象稳定脱贫。立足安置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把扶持苹果产业发展作为促进易地搬迁农户增收的核心任务,积极协调筹措资金,与甘富果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为120户易地搬迁贫困户无偿平整水浇地5亩,引导农户主动发展苹果产业,除认真落实会宁县委、县政府苹果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外,并为搬迁农户免费提供优质3年生大苗木,实现当年栽植,次年挂果,三年丰产,切实解决苹果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为切实保证成活率及种植效益,镇政府在认真调研论证和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将果树种植及田间管理(除草、挖营养坑、铺设隔离网、浇水、施肥)等工作交由专业合作社实施。同期,统一组织搬迁农户到静宁、泾川等地参观学习,邀请天水、静宁等地林果业专家举办培训班,通过开展实用、有效、通俗易懂的林果科技培训,力争让搬迁农户每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为搬迁对象授一技之长,使其有工可务,增加工资性收入。预计到2020年,易地搬迁贫困户户均可稳定实现果业收入1.5万元以上。
对有一定经营头脑的搬迁农户,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在启动资金、贴息贷款、创业场所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积极引导农户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乡村旅游等产业,进一步激发搬迁群众发家致富积极性,拓展致富空间,真正实现“搬出来、扶上马、送一程”的开发式扶贫目的,实现共同致富。(蒲亚龙武小飞)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