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产业组合拳 聚力脱贫高质量

发布时间: 2018-10-29   |  来源: 县域经济   |  作者: 青梅 田怀江  |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投稿

近年来,四川省大竹县中华乡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牢牢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实施特色产业扶贫新路,大力发展生态健康的特色种养业,带动全乡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不断筑牢和夯实脱贫基础,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果,助推全县脱贫摘帽。

运筹帷幄,制定产业规划

一是全面摸清基础家底。自打响精准扶贫以来,该乡党委、政府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对全乡5个村、42个村民小组和1个街道社区的人口信息、禀赋资源、基础设施、产业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全盘考虑,摸底调查。据了解,2014年,全乡3832户11677人通过精准识别,确定建档立卡贫困群众406户1045人。全乡道路交通、安全饮用水等基础设施较“山前”其他乡镇相对滞后。通村、通组水泥路较少,多是泥结路、泡沙石路,该乡中华村还有1公里的轮迹路,且坡陡弯急,路基薄弱,百姓出行极为不便;中华、四坪等村村民生产生活用水主要取自于自然山泉,天旱断水时有发生;大多数村办公室未通宽带;全乡有线电视接入率低,电视、移动信号较差;桂花村无幼儿园和小学;村民医疗不能保障。二是客观分析贫困原因。以摸底调查为基础,对全乡贫困情况,及致贫原因分析,列出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山多地少、位置偏远,老弱病残多、生产能力低,文化水平低、致富门路少,基础设施差、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清单。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406户,其中因病283户、缺技术28户、因残92户、交通条件落后3户,占比分别为69.73%、6.90%、22.66%、0.74%。各项因素制约全乡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传统产业生产成本高,产出收益少,项目引进困难,导致田土撂荒严重,产业项目发展困难。三是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在总体扶贫规划基础上,对全乡未来5年(2016—2020年)的产业发展做了详细的规划,为完善好基础设施,保护好生态环保,利用好景美民淳的自然资源和国家专项扶贫的政策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品三区四基地”,编制产业规划,做好产业文章,以大户带动、企业辐射、散户联动、个别奖扶等方式,致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扶贫项目,村村有特色产业项目。

决胜千里,筑牢产业根基

一是扶贫思想观念,鼓励自强自立。该乡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知识讲座、赠订报刊杂志、开展谈心谈话活动等有效措施,彻底改变村民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与时俱进的新观念,力争做一个远见卓识农民,鼓励吸引一批在外务工能人回乡创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户”。二是引建项目产业,打造优势品牌。抛开面子,放下架子以开放热情的姿态引进产业项目;建立招商引资便利机制,打通招商引资绿色通道,良好的投资环境支持产业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政策,打造亮点特色,鼓励群众自建特色产业,自创优势品牌;用好山地资源,保护山林植被,结合“美丽乡村”风格装饰,打造美丽村社、美丽院落;做大做强山羊产业,栽种观赏经济花卉,发展有机蔬菜产业,建立桂花树、香椿等种植基地,鼓励村民开办桂花酒生产小作坊,培育壮大以羊肉、土鸡、竹笋、老腊肉为特色菜品的农家小吃,逐步构建以登山、赏花、摘果、饮茶、购有机蔬菜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乡村品牌游。三是争取资金政策,筑牢根部基础。积极宣传动员村民参加社保医保,扩大社保医保履盖面;全面清理核查低保户,做到严把关、不遗漏、无乱保;鼓励帮助危房户完成危房改建;向上积极争取其他惠农救助资金和政策;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道路、交通,解决交通问题,新建、硬化通村、通组公路及庭院硬化建设;做好水渠、堰墉、水库修建维修,加强水利建设,解决全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和不安全用水问题;改良土壤。四是传授知识技能,拓展致富门路。建立完善村级阅览室、农民夜校,加强对村民的种养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其具备一技之长,每个村民小组培养1—2名技术骨干,逐步培育、壮大技术队伍,逐步普级种养知识和技术,力争每户农户掌握一门致富技术;多举办知识技能讲座,多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积极争取县科协、农林等部门的技术支持。五是开展帮扶慰问,关心关爱弱势。利用“六一”“七一”、重阳、春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帮扶慰问活动;号召爱心企业、个体、在外老乡、党员干部捐助捐赠,建立“爱心基金”,开展“一对一”帮扶慰问活动;对生活困难、老弱病残、鳏寡孤对象实施重点帮扶,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开展与贫困户的谈心交心活动,着眼小事小处,以务实的作风和为民的情怀回应百姓所需所盼。

多“业”并举,力促稳定增收

一是基础设施全面夯实。2014—2017年,全乡共硬化村组道路20公里,生产便道5公里,其中贫困村桂花村硬化道路9公里,生产便道2公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农村土地整治等项目全面实施。全乡户“六有”、乡“三有”、村“五有”脱贫指标全部达标。二是产业发展锐意进取。瞄准广大人民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等时尚生活,充分利用当地土质、气候等有利因素,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民(贫困户)”模式,积极发展有机产业。规模拓展“叶”产业。鼓励和引导倒桥坝村、白雀村、四坪村农民流转闲置土地,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大竹县中华乡倒桥坝蔬菜专业合作社规模形成西红柿、辣椒、黄瓜等常规蔬菜1000亩、特色水晶冰菜60亩、“巴山红”香椿100亩。扎实壮大“果”产业。回引本村致富能人邓朝兵,在倒桥坝村建立大竹县回龙水果专业合作社,发展葡萄300亩、新品水果种植40亩,大棚西瓜420亩。招引进业主刘昌杰出资210万元于2010年10月成立大竹县盛杰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以中华村为中心规模发展红心猕猴桃。全乡共发展红心猕猴桃560亩,今年猕猴桃产量达2.5万余公斤,产值约60万元,受益群众630人,帮助贫困户14人就近务工,人均可年增收3000余元。灵活发展“花”产业。以“贫困户+合作社+村集体”的合作经营、收益按照“三七”分配(村集体和合作社占股30%,贫困户占股70%)方式,在桂花村投资30万元新建桂花产业园100亩;大竹县君林酒坊投资110万元,利用回龙水果基地及周边乡镇的水果、玫瑰花等,注册“回龙吟”国家商标,以SGS国际认证标准,就地进行传统酿制系列果酒、花茶,在倒桥坝村全力打造“名秀酒舍”。适度发展畜牧业。利用“中华羊肉”等传统品牌,深入挖掘畜牧业产品生产附加值,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西南片区最大规模专业香猪生态养殖基地四川金辉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订单生态种养”模式,通过“411”模式(公司收益40%,贫困户10%,村集体和专业合作社10%)实施生态无公害规模化养殖,以“农超对接”“电商拓展”“直营店”等多途径提升品牌。2017年底,全乡存栏50头以上养牛大户2个,存栏5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2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7户,出栏生猪7560头、牛780头、羊3180只。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利用中华乡紧邻渠县賨人谷国家AAAA景区的地缘优势,打通“渠县賨人谷”至“中华明德寨”的旅游线路,重点打造中华乡乡村旅游。三是小额信贷力度增强。给予有产业发展需求的贫困户资金扶持,全乡贷款103户,应贷尽贷率达85.37%。89户贫困户申请小额贷款280.91万元,发展种养业,引导罗付全、王安菊、陈玉先等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目前户均增收达3万元,助推全乡今年55户112人脱贫、贫困发生率将降低至0.1%以下,实现整村退出,确保2020年全部脱贫摘帽。(田怀江)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