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周记】易地扶贫搬迁:瑶家人走出大山奔小康
央视网消息:广西坐落在我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总人数居全国第一位,这里多山地,喀斯特地貌显著,瑶族群众大多聚居在石山区里,这也是贫困发生率较高的原因。
初春时节,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的村民们,随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逐步推进,陆续搬出大山,瑶族群众的生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改变。
央视七套扶贫周记摄制组蹲点记录一年的广西田东县最贫困的龙邦村,整村搬迁进行的热火朝天,摄制组重点关注的深度贫困户蓝绍忠家如今怎么样了?让我们跟着记者再次走进龙邦村,走进那个摄制组曾经搭起帐篷的小木屋,见证蓝绍忠一家喜迁新居的时刻。
摄制组蹲守一年的龙邦村景色依然美丽,这里的草木、石山、甚至等待搬迁的村民日常生活的场景如往昔一样没有改变,而记者的心里和去年的此时相比,却装满了牵挂的人,这个踏过无数遍陡峭的山路也深深印刻在记者脑海。一个多小时的攀爬,终于看见了蓝邵忠家那个不能遮风挡雨的木房子。
蓝邵忠的妻子阮美在从记者进屋就在忙着装东西,观察了半天,记者发现,阮美在一会儿装衣服一会儿装玉米,并没有整理大件物品,记者环顾四周心里在想,也确实没什么家具可以搬走的。
虽然蓝邵忠家没有大件家具,但零零散散的物品也有十几件,阮美在牵过家里的一匹马,邻居又支援了一匹马,两匹马把大大小小的包裹安置好就出发了。
蓝绍忠拄着拐杖,缓慢的走出家门。没走几步,蓝绍忠停下脚步,回头久久的望着老屋,记者看不见蓝绍忠此时的表情,但从那默默回望的背影好似读出一丝沉重,记者仿佛感受到蓝绍忠在用这种无声的注目礼在向老屋告别。
令记者惊讶的是,在龙邦村,村民搬家还在用自家的马匹,在汽车工业如此发达的的今天,这种从古至今被人们沿用千年的交通工具,依然被视为最重要的帮手。
时代的车轮让世世代代居住石山区的瑶家人走出大山,远离贫穷,搬穷家、挪“穷窝”、拔穷根、奔小康。
告别千百年近似原始的生存环境,只用短短半天的时间就迁入现代化的新居,原始与现代瞬间跨越,这样大的跨度真是不可想象。
从蓝邵忠家的搬迁的状况,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部分贫困地区正在举家搬迁的一个缩影。在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中明确,五年推动1000万贫困人口搬迁脱贫,搬迁对象主要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迁出重点区域包括深山石山、边远高寒、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且水土、光热条件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迁出区域范围涉及22个省的约1400个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杨宏博表示,广西脱贫攻坚战以来,脱贫人口大幅减少,从2012年到2016年的五年期间累计减贫了609万人,平均每年减贫120多万人,贫困人口的发生率从18%下降到7.9%,这五年降了十点一个百分点,成果是显著的。
“十二五”期间,从中央到自治区到市县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五年投入总和117.97亿元。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十三五”头两年,更是加大了扶贫专项资金的投入,总共投入超过203亿元,仅2017年就投入了124.83亿元,超过了“十二五”时期投入的总和。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