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健在大沟镇调研脱贫攻坚和乡村公益旅游发展工作

发布时间: 2018-03-28   |  来源: 县域经济   |  作者:   |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投稿

3月24日,会宁县委书记王科健来到大沟镇新坪村、厍弆村、通安村和刘沟村,实地调研脱贫攻坚产业到村到户全覆盖和乡村公益旅游发展工作。王科健强调,要深入挖掘地方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紧盯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这个脱贫根本举措,因地制宜开展“三变”改革,推动乡村公益旅游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让群众在参与中共享发展红利,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县政协主席李进军,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姜泰来一同调研。

   据了解,大沟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去年以来,依托全镇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个历史使命,沿国道309线,大沟镇挖掘出了进士旧居、学窑书韵、田园果蔬、通安怀古、古堡轶事等28处特色乡村旅游景点,擘画出了一幅感悟山河、文脉和历史沧桑的“大沟深处杏花村·厍弆公益乡村旅游”蓝图。

   大沟镇新坪村张家堡子,是岁进士张嗣功先生故居。他因教出“陇右三苏”的苏门三进士苏耀泉、苏源泉、苏绍泉兄弟及百余名进士、举人、贡生享誉陇原。走进土堡,王科健察看堡子现况和保护情况,并详细了解张嗣功先生生平。随后,王科健还沿着张嗣功师生曾上学的学窑路,一路来到张嗣功先生曾教学的学窑旧址,瞻仰先生遗物,追念当年学窑盛景。王科健说,会宁人文荟萃、文脉悠长,这是最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的底气所在。尤其是大沟镇继承发扬这种好学精神涌现出了40名博士,这是旧时盛景的生动再现。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发掘这种人文历史,盘活这种沉睡了百年的富矿资源,通过发展乡村公益旅游,再现过去的历史,鼓舞营造全社会向学、好学的风尚,带动地方群众脱贫致富,重塑文明乡风,实现乡村振兴。

    大沟镇厍弆村是全省深度贫困村之一,国道309线和界双公路横穿而过。2013年底,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10户1410人,贫困发生率为79.72%。同时,厍弆村还是“大沟深处杏花村·厍弆公益乡村旅游”蓝图中田园果蔬景点所在地,也是整条旅游线路规划的初心所在。目前在定位上,厍弆村紧盯贫困户产业达标全覆盖工作,将建设1580座塑料大棚、栽植千亩杏林和百亩桃园,发展田园果蔬特色产业,并对所有产出农产品全部认证为有机农产品,通过合作社+农户、“三变”改革入股、认领等三种增收方式,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达标全覆盖,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在厍弆村附近公路边,王科健俯瞰全村产业规划设计和建设情况,并走进厍弆村田间地头查看栽植苗木,走进塑料大棚基地检查供水保障、了解大棚搭建和蔬菜种植、技术及销售等工作准备情况。王科健强调,脱贫攻坚是全县的首要政治任务和“一号工程”。各部门、各乡镇要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深刻理解“三变”改革实现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核心内涵,像钉钉子一样一锤接着一锤敲,推动贫困村贫困户产业达标全覆盖,灵活运用“三变”改革让贫困户和村集体红利共享,实现多元增收,确保脱贫质量。

王科健还沿途检查了大沟镇全域无垃圾工作情况。王科健强调,要加强公路沿线环境卫生整治,整齐有序摆放场院、推放商铺露天物品,及时清运废弃物,清理废旧广告牌和散落公路沿线行道树、沟渠、农田等地的废旧农膜等白色污染物,确保公路沿线整洁美观;要建立属地责任制,把责任靠实到村、组和每一个村民身上,广泛发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全域无垃圾工作中来,引导大家从身边做起、从自家做起,推动全域无垃圾工作全民化、常态化。(武永智)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