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王培宣扎根基层、务实苦干、为民谋福祉图发展
发布时间: 2018-04-27 | 来源: 县域经济
| 作者: |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投稿
曹岗村第一书记王培宣与村民亲切交谈
1977年出生的王培宣现任杞县畜牧局副科级干部。2015年10月经杞县人民政府研究委派到五里镇曹岗村任“第一书记”。到村任职以来,他始终按照县委对选派到村任职干部的各项工作要求,牢记第一书记职责,自觉增强“四个意识”,牢牢把握精准这个核心要素,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理思路、谋发展,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两年多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基本概况
曹岗行政村辖3个自然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村“两委”班子成员10名,党员78人,耕地面积4460亩,现有3860口人。该村主要种植大蒜、玉米等传统型农作物,建有大蒜冷藏企业3家,年贮藏能力达3000多吨。
该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2户,773人,于2014年脱贫103户364人,2015年脱贫80户283人,2016年脱贫37户93人,2017年脱贫3户11人、新识别1户5人、返贫1户2人,现有贫困户27户65人。
“夜谈会”形式贯彻落实党的惠农政策
二、夯实党建工作,助力脱贫攻坚。
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及党员承诺制度,将脱贫攻坚帮扶成效作为党员评议考评的重要内容;认真做好脱贫攻坚动态调整工作,组织人员到村到户开展好贫困状况调查,坚持边排查边整改,利用“一米团”、“夜谈会”等形式,宣传贯彻落实好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富农政策,严格执行“五个一”的内容,实现“系统、明白卡、户档信息”三对照;认真开展“走基层、进万户、送温暖”大走访活动,重点围绕年度考核“四项内容九个标”和“三率一度”开展自查自纠,查漏补缺,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到位。强化了党员教育管理,开展了党员“亮身份、做表率”活动,为每个党员家庭悬挂了“共产党员户”标牌,制定了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和“好媳妇”、“五好家庭”评选活动。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建成了党员活动之家,村图书室、村党群服务站及村文化活动室,文化水站等。严格落实驻村到岗、考勤签到等各项制度,用严格的纪律促进了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三个零差错”使扶贫精准度明显提高、认同度明显提高、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驻村后新修建道路3000米,完成村内主干道水泥路硬化工程,修缮了村室,修建了2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10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安装了高标准的健身器材,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安装了路灯和监控,全村通有线电视、宽带,修建大门院墙21户,危房改造65户。
四、突出产业发展,稳定脱贫成效。
杞县是农业大县,围绕大蒜主产区的优势,以大蒜为依托,以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培育了4家农业合作社和3家果蔬保鲜冷藏企业,扶持大蒜种植达3500多亩。安置贫困人员200余人在合作社搞大蒜分拣、装袋、装车等工作,月收入拿到2000余元。由村委牵头,让园林绿化苗木种植大户与贫困合作发展,建立互助机制,由种植大户出种苗,贫困户出土地,每株每年由种植大户付管理费及土地租金3元,每亩土地可栽种1000余株,截止目前,共栽种大叶女贞100多亩。积极与县城周边建筑企业联系,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农闲时务工,增加就业渠道。
五、协调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资金。
对于头脑活络,缺少资金的贫困户,王培宣积极与五里河镇信用社联系为其担保小额贷款,今年有村民宗广勇等三家,通过贷款资金收购、贩卖大蒜等成功实现了脱贫。
六、精准再识别,认真做好档卡整改工作。
虽然曹岗位村2016年底已成功脱贫,但他仍然按照上级精神,精准入户普查,切实做到“四个必到”,严格按照“六个一、三个零差错、三个明显提高、三率一度”的要求,应进则进,应退慎退,把这次档卡整改工作做扎实,为全村人民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驻村帮扶中,王培宣始终立足服务群众,在群众的需求中丈量脱贫致富的步子、寻求精准扶贫的办法,与曹岗村干部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努力让更多有困难的群众感觉到党的温暖、组织的关怀、社会的关爱。(徐照恒)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