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焕兰
刘焕兰,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养生学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养生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及学术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励评审专家,国际养生大会主席,中华养生研究院院长,中国养老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副主委。他长期从事《黄帝内经》《中医养生学》的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博士生人才培养等工作,主持国家科技部973子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多项,既是中医专家,又是养生专家,在养生保健、美容及抗衰老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有很高的学术造诣,被业界誉为“国际养生第一人”,集30多年研究和实践经验,率先提出“全养生”理念,著有中国第一部养生白皮书《全养生》。
刘焕兰教授致力发展中医养生事业,钟情传播养生文化,曾多次受邀在国内外作学术报告、养生科普讲座及主题演讲。他主张在生活中养生,在养生中生活,主张养生要贯穿人的一生,从十月怀胎到临终关怀。在日常生活中,他特别推崇每日“一杯茶、一个苹果、一杯豆浆”的饮食习惯。“倡导正确养生,推动全民健康”是利国、利民、利己、利后代的事业,刘焕兰教授希望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传播正确的养生方式,引导人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他希望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好这件事情,同时呼吁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为健康自己,健康中国加油。
学科介绍: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门学科,具有一整套的理论和一系列的保健措施与方法。本学科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背景,所涵盖内容甚为广泛,不仅与中国传统医、史、文、哲等关系密切,而且还涉及衰老学、环境学、气象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营养学和运动学等多学科领域。进言之,凡是与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和延长寿命有关的内容都属于中医养生学研究的范畴和领域。
为取得进一步发展,中医养生学科将以教医研产为支撑,以重点学科为平台,实现本学科3个功能的提升:人才培养(教学)、提升学术(科研)、服务社会(医疗与产学研),以人才培养为主导、科学研究为动力、服务社会为目标,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加强与相关学科渗透与合作,在立足内涵建设前提下,发挥优势,积极拓展外延,进一步促进中医养生学科健全发展,扩大海内外影响,为加强中医药建设做出贡献。
在刘教授的主持下,创立了迄今为止国内乃至世界都是最高的养生三大平台:
养生博士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博士点成立于2008年12月,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中医养生博士点,是中医养生相关研究的权威机构。
| 发展概况:养生博士点前身挂靠中医学学科下,自2002年开始招收中医养生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医养生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及抗衰老产品研发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 机构设置:养生博士点下设三个部门——中医养生教研室、中医养生重点实验室及中医养生研究所,承担大学本科中医养生学教学、研究生培养及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等工作。其中中医养生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项目”的支持。
养生重点实验室
2010年,得到中央财政与地方高效共同发展专项基金的经费支持,筹建了中医养生重点实验室,承担国自然、973项目子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领域的“预防医学”,治未病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本项目紧密结合中医学、现代科技的发展,开创有中医传统养生特色的实验教学方法,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养生学和“治未病工程”的科学认识与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掌握抗衰老实验研究、养生功能产品研究与开发等科学方法与实验技能。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传承中医养生文化的同时,采用科学方法验证和阐释中医养生学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丰富、充实传统养生学内容。
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以教学示范为主、产品研发为辅的养生功能产品实验室,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中医养生学科学研究创新人才,研究防病抗衰的养生功能产品。
(1)教学示范部分,主要可分为两个子类:a.原理与方法成熟的中医实验研究,内容主要反映中医体质辨识、传统体育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如望诊和脉诊在体质辨识方面的应用、太极拳改善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作用;b.创新的实验研究,创新点主要在于方法学上的创新,如用实验方法研究五禽戏与五脏生理功能调节的对应关系,研究不同肢体运动对内脏功能的影响。
(2)产品研发部分,主要包括养生功能食品和养生器械的研发。主要已有基础的项目有:琼玉膏口服液、石斛防流感茶饮料、自我按摩用的按摩梳、摩砭石等。
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学生体验中医养生文化的魅力,理解“治未病”的科学内涵,辨别个体体质,掌握正确的养生方法。
养生重点学科
2012年,中医养生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学科。
1、人才培养
重点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的培养,除注重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的培养外,可每年安排研究生到国内外其他院校进行访学,从而拓展知识视野、了解学科相关技术发展动态,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其成才。
计划在“中医学”专业下增设“中医养生学”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将中医养生学方向人才培养将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不同层次的“一条龙”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中医复合型创新人才,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对中医养生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中医养生学的整体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2、产学研基地
高校要发展,需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企业要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即产学研合作也是现代发展的趋势。
中医养生博士点自成立以来,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如与新丰长荣生物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铁皮石斛系列保健产品,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中医养生学发展产学研的形式多样,(1)与企业合作申报国家重大课题,解决生产过程中技术难题;(2)进行产品研发,为保健品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3)出版中医养生类科普读物,宣传科学养生方法;(4)开展人才培训,提高养生保健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等。总之,以高校的科研、人才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相结合,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可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研究方向:
本学科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明确而稳定的四个研究方向,从理论到应用,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多个角度对养生进行研究。
研究方向1 中医衰老机理及其干预对策的研究
长寿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追求目标。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人生长壮老已这一生命历程的认识与研究,历代医家对于“不老”、“延年”也留下了很多研究宝藏。本研究方向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古今医家论述的基础上,对衰老机理及延缓衰老对策进行理论探讨、拓展,并在古代文献中寻找养生延年名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以研究,进而开发相应的保健产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
本研究方向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琼玉膏延缓衰老的靶蛋白及代谢组学研究”为切入点,自2012年开展研究以来,对古代养生名方琼玉膏在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及效果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
研究方向2 养生本草及养生文化的研究
文化理论研究是养生发展的基石,本草是养生的手段之一,也是养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现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方向将养生文化与养生本草相结合,普及民众的正确养生观念,对本草进行挖掘与开发,服务民众。自学科开始建设以来也取得显著成果:2012年,获得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项目资助“岭南草本饮料清咽润喉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2015年获得广东省中医药局项目资助“以动漫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在中医养生文化传播及本草养生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研究方向3 岭南道地食材的养生功效及其应用推广
自古以来,岭南地区因其热、湿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有的养生文化,特别是岭南地区的特色食材、药材,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5年,“广藿香活性成分对 IBS-D 肠道平滑肌神经元递质释放的靶向调节机制”项目分别获得广州市科技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此基础上进行岭南常见肝病、脾胃病等的防治研究。
研究方向4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亚健康防治研究
治未病是中医养生的核心理论,亚健康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健康问题,其防治关键在于欲病重调,及早发现、及早认识、及早干预至关重要。
本研究方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肝癌患者瘀血舌象及其证候生物信息学的动态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治未病理论,挖掘证的潜在信息,以便及时有效调控各类慢性疾病的发生。
学术成果(科技成果):
理论创新
学科带头人刘焕兰教授基于多年的研究,提出“全养生”理论,并于2014年10月出版《全养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著作一本,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养生白皮书。
全养生理论是指养生要贯穿生命的始终,从十月怀胎到临终关怀,都要按照每个生命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全面把握养生之道,让身心与天地和同,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全养生的“全”字,实际上就是表明养生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包容的特性。全过程,即全程性,从胎孕、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要养生;全方位,即基础性,养生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衣食住行、行走坐卧无不关乎养生;全包容,即原典性,养生受儒、释、道以及先秦百家思想的影响,《内经》集其大成,又经后世医家、养生家的不断补充,从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确立几个发展切入点:一是健康教育要从小开始,与中小学教育结合起来,让孩子从小掌握养生保健方法,及早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注重青少年健康教育领域;二是提出“三境养生”,尤其是“造境养生”,致力于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居环境的改善与创建,使之更有利于健康,并以此为指导,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上医治未病”,很多慢性疾病、重大疾病很难治愈,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可以预防的,例如某些癌症、肥胖、六高症等。如何推行治未病?全养生理念的推广及应用,对于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掌握和践行养生之道,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和延年益寿,打造健康中国有重要价值。
学术影响
我校中医养生学科是全国首个国务院批准的自主设置专业的中医养生学博士点,开全国之先河。自学科建设以来,本学科在理论研究、技术推广、对外交流等方面又更上一层楼,不断扩大影响力。
1、推广全养生操,防治亚健康
中医养生学科包含养生保健、养生美容、养生益寿、养生康复四大版块,在未病、欲病、已病领域都有应用,尤其在治未病、防治亚健康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
亚健康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健康问题,与压力大、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传统的太极拳在舒缓压力、活动筋骨有着很好的效果,而对于一些上班族或生活节奏快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困难,本学科针对现代人的生活特点,在古人导引按摩的启发下,编创了一套自我按摩操—“全养生操”,简便易学、老少皆宜、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目前已制作成光盘,准备推广应用,以改善现代人的亚健康状况。
2、召开国际会议,加强学术交流
本学科已主办两届国际养生大会。2013年7月召开首届国际养生大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项目“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修班”,2013290202036),来自10几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名专家、学者、养生从业人员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收到89篇论文;2014年11月召开第二届国际养生大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项目“全养生理论与推广应用学习班”,2014290106032),来自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名专家、学者、养生从业人员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收到355篇论文。通过国际养生大会的召开,扩大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也与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养生产业化方面展开合作,同时也提升了本学科在产学研方面的影响力。
学科体系的完善、成果转化、后续人才的培养等是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单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因此,本学科与河南省中医院养生学科、北京大学养生文化研究中心,以及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兄弟院校等有合作关系,进行协作攻关。
中医养生是实用性强的学科,通过国际养生大会的召开,以及与全国其他兄弟院校的学科交流,不断扩大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