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

发布时间: 2016-04-21   |  来源: 县域经济   |  作者: 君君  |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投稿

文水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西依吕梁山,东临汾河水,位于汾河谷地中部。文水县东隔汾河与祁县、平遥县相望,南与汾阳市接壤,西与吕梁市离石区交界,北与交城县、清徐县相邻。文水县总面积1064.4平方公里,耕地60万亩,山地平原各半,是山西省的农业县。至2012年,文水县下辖7个镇、5个乡,199个行政村,总人口426285人。

据从文水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文水县就有人类定居。文水旧县志载:文水为古冀并之域,在唐虞时为冀州辖地;尧为唐候时都平陶(文水县平陶村)。后为并州辖地。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其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司马乌为平陵大夫。

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属赵为大陵邑(大陵即大陆),邑治在文水县武陵村北的大陵庄(原名大陵屯)。

秦朝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年),始名大陵县,属太原郡。

新朝王莽-建国元年(9年),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大陵县。

三国、晋、南北朝一直称大陵县。

北魏真君九年(448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旧城庄。

隋开皇九年(589年),称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始名文水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隶汾州,武德六年(623年)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又属汾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太原郡。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唐神龙元年(704年),中宗复位,恢复原名文水县。

五代、十国、宋,称文水县。宋元符年间(1098年至1100年),因避水患,文水古城迁于章多里之南,仍属太原郡。

金、元,属太原路,称文水县。

明、清、民国初,属太原府。明朝时,文水县编户79坊都;清朝时,文水县并为70坊都。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晋西事变后,文水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属晋西区第八专员公署。

1949后,新设汾阳专区,文水县归汾阳专区。

1950年,文水县设七个区:一区驻地城内,二区驻地下曲镇,三区驻地南庄镇,四区驻地开栅镇,五区驻地大象村,六区驻地孝义镇,七区驻地马西村,共辖192个村。

1951年3月至1954年5月,文水县属榆次专区。

1953年5月,首次划乡,文水县划为53个乡。

1956年9月,文水县将53乡合并为21乡。

1958年3月,文水县将21乡合并为14乡。

1954年-1958年,文水县属晋中专区。

1958年11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合并为汾阳县,文水县改称文水镇,设汾阳县文水镇办事处。

1959年9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分置,恢复文水县建置,属晋中行政专员公署。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革委会(后改称吕梁地区行政公署)成立,文水县属之。

1984年4月,文水县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划为乡镇建制。

2001年,文水县进行撤并乡镇工作。

2004年3月,吕梁市成立,文水县属之。

地理环境

文水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属山川平原各半区域。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7°15”至37°35’9”、东经111°29’47”至112°19′15”之间,东隔汾河与祁县、平遥县相望,南与汾阳市接壤,西与吕梁市离石区交界,北与交城县、清徐县相邻。文水县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面积1064.5平方公里。[4-5]

地形地貌

文水县分为基岩中山区、土石中山区、黄土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区、冲积平原区五种地貌。冲积平原区面积501.7平方公里,占文水县总面积的47%,基岩中山区面积420平方公里,占文水县总面积的39%。文水县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是苍儿会的大西沟岭,海拔2169米左右;最低点是西槽头乡王家社村西南,海拔739米左右,最大相对高差为1430米左右。

水文

汾河、文峪河、磁窑河三大河流横贯文水县全境。文水县有瓦窑河、白石河、饮马河三条过境河,流程较短,多为流域窄、流量小的季节性河流。西部山区有头道川河、二道川河、三道川河3条支流。[6]

汾河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从清徐韩武村进入文水县,流经西社、杨乐堡、高车、贯家堡、刑家堡、云周村、南胡、王家堡、水寨、上段、炮手堡、新堡、门世、北齐、南齐、石家堡、徐家镇,流程37公里,流域面积293.3平方公里。

文峪河为汾河支流,古称文水,又名文谷水,浑谷水,发源于交城县关帝山,在孝义市境内入汾河。文峪河从北峪口出山后,途径开栅、宋家庄、樊家庄后,分为东西两路,西路经北徐、中舍、南徐、龙泉、桑村、桑村营、堡子、私评、韩村、冀周、西宜停、桥头、南武涝、北张、南张、苏家堡、郑家庄、百金堡、西槽头、王家社,进入汾阳市境;东经武午、宜儿、里洪、麻家寨、杨家寨、南张、北张进入磁窑河。

磁窑河发源于交城县西北磁窑沟内贺家岭,至石侯村流入文水县境,流经杭城、武良、东城、西城等18个村经汾阳至孝义北桥头村汇入汾河,在文水县境内流程27公里,流域面积122.7平方公里。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径流集中在汛期。[4]

气候

文水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为450-700毫米,平均降雨量457mm,平均日照时间2252小时,平均日照率58%,气温界于4-11℃之间,平均气温10.1摄氏度,平均地面温度12.4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63%,平均水气压9.6百帕,平均气压929.2百帕,无霜冻期为183天,平均无霜期160——175天,平均风速2.0米/秒,最多风向南风和北风,最大风速35米/秒,大风日数8次/年,气象条件适中。

行政区划

1958年8月17日,文水县划为4个人民公社:城关前进人民公社、云周西胡兰人民公社、南武红旗人民公社、开栅先锋人民公社,后多次变更。

1977年,文水县设17个人民公社,辖生产大队212个,自然村217个。

1984年4月,文水县改划为7镇、10乡。

1985年4月,文水县设立沟口乡,有7镇11乡,辖217个自然村,村民委员会212个。

2009年,文水县辖7镇5乡,共辖199个村。[9]

2011年,文水县增加苍儿会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山西文水经济开发区)、2个市级开发区(文水县海威工业园区、文水县胡兰农业科技园区)。

至2013年,文水县辖7个镇、5个乡,199个行政村。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至2013年,文水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灰岩、石英石、石棉、铅、银、石膏等,已西山煤田74平方公里,探明储量约14亿吨。[11]

生物资源

至2013年,文水县境内的树种以油松、云杉、落叶松、桦、杨为主,经济林以梨、枣、葡萄等果树为主。野生植物有乔木、灌木、藤木植物、草本植物、菌类5类。野生药材品种有甘菜、党参、黄芪、猪苓、枸杞、柴胡、大麻子等50余种。野生动物200余种,主要动物有70余种。

人口民族

人口

至2012年,文水县总人口426285人,其中,城镇人口128447人,乡村人口297838人。

民族

文水县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布依族,满族等,主要聚居区为城关、南安、胡兰、马西、西城等乡镇。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