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实施“鸿雁悦读计划”,构建“公共图书馆+新华书店”合作模式“鸿雁”青城送书香

发布时间: 2018-04-23   |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投稿

核心阅读:“鸿雁悦读”计划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为解决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问题而推出的阅读推广活动。作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该计划以“公共图书馆+新华书店”的合作模式,创建了覆盖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读者只需办理一张“鸿雁”读书卡,即可在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新华书店、市民服务中心等网点实现“通借通还”的借还书保障,所有借阅的图书均由呼和浩特图书馆买单。自2017年11月23日启动已近半年,实践效果如何,“鸿雁”如何播撒书香,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鸿雁悦读”计划读者在新华书店的选购借阅书籍。记者张枨摄

4月14日,25岁的呼和浩特市民徐闻霖在位于内蒙古图书大厦的新华书店中,凭着自己手中的“鸿雁”读书卡,将一本装帧精美、还未拆封的《资治通鉴》普及读本递给书店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随即将新书拆封并贴上了呼和浩特市图书馆的馆藏标签。这样,他便可以免费借阅这本新书,同时还可以在市区内的新华书店、图书馆等26个网点选择就近还书。这一切的实现,都得益于呼和浩特市实施的“鸿雁悦读”计划。

读者徐闻霖(左)凭借“鸿雁”读书卡从新华书店工作人员手中免费借阅到新书。记者张枨摄

群众借阅图书很方便

“可以说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就是在图书馆和书店里度过的,读书对我来说就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早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呼和浩特市图书馆的常客,过去只要周末节假日有空,喜爱读书的徐闻霖就会泡在图书馆里。

对图书馆的环境、服务和图书质量满意的他,仍感到有两点不足。“一个是自己有些想看的书,馆里没有,另一个就是馆里的上架新书总比市面上晚两三个月,等图书馆上架了,自己也没了兴致。”徐闻霖无奈地说。

对于这种情况,图书馆也有自己的苦衷。“馆里采购经费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图书都买回来,就会出现读者想看的书图书馆没有的情况。”呼和浩特市图书馆馆长张浩如告诉记者,“新书到馆则需要经过采购、运输、分类、贴标签等多道工序,有一定的加工周期,往往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便导致新书不能及时上架供读者借阅。”

呼和浩特市民用身份证在新华书店自助办证机前办理“鸿雁”读书卡。记者张枨摄

而对今年28岁的市民吴群来说,距离图书馆过远则成了阻碍她前往图书馆的最大原因。“其实我也想多去图书馆看书,可家里离图书馆太远,坐车最少也得四十多分钟,来回花费时间不少,借还书太麻烦,所以现在很少去图书馆。”吴群摇摇头,“不过家里附近的商场有家新华书店,可是阅读环境肯定不如图书馆,有些畅销书想看但又觉得购买收藏的意义不大,往往不能看尽兴。”

2017年年底,正在新华书店选购新书的徐闻霖看到不远处的一台机器前排起了长龙,好奇的他向店员打听,被告知人们正在排队办理前不久刚推出的“鸿雁”读书卡。

徐闻霖随即用身份证在借阅自助办证机上办理了一张“鸿雁”读书卡。“除了办卡需要缴纳50到200元不等的押金外,可以说不花一分钱就能在新华书店借阅任何我喜欢的新书,这种服务真是太好了。”徐闻霖笑着说。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已经借阅了三四十本书,家人和朋友也被他带动起来一同办卡看书。

前不久,吴群也在家门口的新华书店办理了“鸿雁”读书卡,看着手中准备借阅的新书《芳华》,她告诉记者:“现在在家门口逛街之余就可以借还书了,而且在书店选择更多,特别方便。”

呼和浩特市民在新华书店的选购书籍。记者张枨摄

改变图书馆与新华书店的传统定位

“鸿雁悦读”计划的实施,不仅方便了群众阅读,更改变了以往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的传统定位模式。

“过去图书馆是‘重藏轻用’,图书采购主要依赖专业采购人员的主观判断,采购的书籍及上架时间往往与读者需求有一定差距,这种供需不对称是各级各类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矛盾。”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副馆长卜险峰坦言。

现在通过“你荐书我买单”服务,读者除了可以在线下的新华书店直接参与图书的选购,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或手机APP,查询馆藏后,在线上的京东商城直接下单“买”书,由快递员将书直接送到读者手中,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阅读后,将书就近还到图书馆即可,所有费用由图书馆买单,读者享受免费服务。

但是读者直接参与购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借阅某类畅销书,这样并不利于馆藏质量的提高。“现在‘鸿雁悦读’每年专项拨款800万元,为了能够合理使用购书经费,让更多读者参与进来,我们规定一般馆藏5本以下的书籍才可以在书店进行借阅,但是像《人民的名义》《芳华》等畅销书,我们也会给予例外。”卜险峰说。“同时,为了能够建立有特色的藏书体系,我们还组建了由社会各界人士构成的选书委员会,为图书馆馆藏建设建言献策。”

今年40岁的媒体从业者刘军由于酷爱读书而成为了选书委员会的一员,“我们选书委员会由来自各行各业的130多人组成,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读书。”刘军说道,“为了能够精准把握读者需求,我们会收集和了解更多读者的阅读倾向,定期组织小组讨论,从各自的角度推荐新书,与图书馆专家的推荐形成互补,使图书馆的藏书更加丰富合理。”

除此之外,普通读者也可以通过手机APP、微信、网站等新媒体,进行新书推荐与图书荐购。

呼和浩特市民在新华书店的选购书籍。记者张枨摄

“鸿雁”的出现也改变了新华书店的定位。过去新华书店作为卖书的场所,许多读者喜欢在书店看书,店里又没有多少座位,只能席地而坐,一坐就是一整天,结果书店常出现破损图书较多而销售额增长有限的问题。而很多“只读不买”的读者,长时间留在店内而不消费,再去书店看书时往往感觉底气不足。

如今,“鸿雁悦读”计划则彻底改变了新华书店只能卖书的历史,将新华书店的体系网点建为图书馆的分馆,将书店卖书与图书馆看书的功能合二为一。

不仅如此,新华书店还通过设置专门的阅览区、改善阅览环境,引导读者爱护图书,不要污损、破坏图书,同时增设了咖啡厅、创意文化产品展销区等消费项目,合理增加图书外收入。

“一方面,图书馆成为了书店的主要采购方,增加了人气,带动了图书销售,盘活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使书店的效益得到了较好的保证,另一方面,书店提供舒适、方便、优雅的借阅环境,提高读者满意度,增加合理收入,既提升了书店的品牌形象,又实现了图书馆、书店与读者的共赢。”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张颖说。

呼和浩特市民在新华书店的阅览区读书学习。记者张枨摄

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除了可以在图书馆、新华书店进行借阅,“鸿雁悦读”计划还提供各类灵活的借阅方式,以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类型的读者需求,包括了自动借书机借书、流动服务车借书、“阅读共享书箱”借书等方式。

“我们通过在全市各企事业单位、主要街道、学校、医院、部队、社区等公共场所放置自动借书机和‘阅读共享书箱’,基本能满足市民群众随时随地能借书、有书读的需求。”呼和浩特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兰毅介绍,“流动服务车则能解决偏远旗县、乡村的读者看书难的问题,每半个月走进旗县、乡村提供借书服务,让读者在家门口就能借到图书,流动服务车还将读者需要归还的图书集中搜集后统一归还到图书馆,解决读者还书问题,使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国家的文化惠民红利。”

“阅读共享书箱”的设置还能拉近读者之间的关系,书箱内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个跟读链接和微信群二维码,读者阅读完后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加入到该群,共同分享读书心得,各旗县新华书店还会定期在线下举办读书会、分享会,实现线上线下的阅读分享、交流。

据统计,自“鸿雁悦读”计划开展以来,截至今年4月中旬呼和浩特市共借出图书7万余册,还回4.8万余册,办卡1.2万余张,极大地提升了图书流通率,市民阅读热情高涨。

“鸿雁悦读”计划不仅鼓励市民读有形之书,而且鼓励市民多读“无字之书”,广泛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呼和浩特市图书馆通过举办青城文化讲坛、打造“鸿雁”大讲堂,开展“草原朗读亭”、“鸿雁”传书、“鸿雁”手书展览等文化交流活动,为群众搭建读书交流互动平台,让市民与文化同行,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呼和浩特市民在新华书店的阅览区看书。记者张枨摄

“鸿雁悦读”计划“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与营利性企业深度融合做出了积极探索。同时,在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建设、重塑公共图书馆的组织体系方面,以及在公共文化设施网点快速布局、综合推进方面,对于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认为,“它将公共文化传统服务手段与数字服务手段充分结合起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为群众提供7*24小时的菜单式自助服务,克服了时空局限,对于地域广阔的边疆地区更具现实意义。”

“经过近半年的实践,‘鸿雁悦读’计划深受市民欢迎,不过未来在设备购买、维护运营以及经费保障上,仍然需要政府持续跟进。同时,目前市区内实现的26个网点互联,数量上依旧有些少。”关于“鸿雁”的发展,张颖有自己的思考。

对此,兰毅告诉记者:“到2018年底,我们将在全市9个旗县区实现政府城关镇、公共图书馆、新华发行集团网点、政务服务中心、有代表性的乡镇(街道)、村(社区)网点以及70个‘青城驿站’全部联通,着力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