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村变新亮点

发布时间: 2018-10-25   |  来源: 县域经济   |  作者: 青梅 陈贵旭  |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投稿

 走在宽敞的水泥通村公路,信步在已经硬化的水泥串户路的村民,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村里的哈密瓜大棚成为村民的甜蜜产业,棚内的瓜果结满枝蔓,呈现出黄金金,煞是诱人。

过去脏、乱、差的山村,变成了整洁干净的村寨;昔日的传统产业被特色产业替代,瓜果诱人,收入颇丰,撕掉了“贫穷”的标签。

这些细微变化,都凝聚着干改村两委干部的心力,也为干改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基提力。

“乡土能人+扶贫”,带资入股创产业

2015年,干改的村换届选举工作如火如荼开展。被“穷”困扰多年的村民,都希望有一个好的带头人,都希望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支部,带领他们创业,撕掉“贫困”标签的期望。为此,在第九届换届选举工作中,村民们都将目光聚集在一批有知识、有能力、能带富的年轻党员和乡土能人身上,也将自己神圣的一票投向年轻有为的党员和乡土能人身上。

经过第九届换届选举,产生了以潘新龙、潘根根、龙立平、吴勇、莫凤春等一批新生、年轻的支部班子。于是,村里有了一个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充满活力、干劲十足的好班子;村里有了一条共同致富、同步小康的好路子;有了一群勤劳踏实肯干的老百姓。

新上任的村委会主任潘新龙与班子成员走村串户、了解民间、体察民情、收集民愿,并反复研判“穷根”。

——种养粗放,产业单一。村民文化素质低,缺少必要的科学种养技术,种养粗放,产业单一,收入微薄。

——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干改村371户村民散落在先估、毕农、计估、大寨、翁菠、宅先毕等6个片区,全村耕地均为半干半湿的坡耕地,土地贫瘠,产出率低,收入微薄。

——观念守旧,安于现状。村民观念守旧,安于现状,特别是等、靠、要的思想较为突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外出务工花销攀比心理严重,花销多、积攒少,无启动资金。

“病根”找准,需下“猛药”。该村充分利用农民讲习所开展种养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的种养技能,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该村充分利用会议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交流致富经验,提振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该村开展表彰活动,召开村民大会,对在脱贫攻坚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让群众有比头、有干劲,在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不掉队。

结合村情,检索能人。村两委向在外务工的能人发出“求贤令”,村民咨询发展情况和产业定位。在海南从事哈密瓜种植10多年潘照周、潘新林接到“求贤令”后,便返乡创业。目前,该村共30余名乡土能人返乡跑运输、做产业,激活了干改村经济发展活力。

“空谈误村、实干兴业”。村两委干部率先投身产业革命,向“贫困”挑战。

以潘新林、潘照周作为哈密瓜的种植技术指导,负责抓好哈密瓜种植。村两委向村里发出流转土地、资金入股的倡议。很快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全村共144户589人以每人850元入股哈密瓜基地,共获入股资金44万元。同时,省政府办公厅帮扶资金55万元,贵州银行支持50万元补齐了哈密瓜产业发展的资金“短板”,做大做强哈密瓜产业,使哈密瓜不断壮大,成为干改村的“甜蜜产业”和“致富瓜”。

——2016年,新疆哈密瓜、洋香瓜哈密瓜在干改村落户, 10个24亩的新疆哈密瓜、洋香瓜哈密瓜对比试种,经过努力试种成功,普受消费者的青睐。

——2017年,该村采取“村两委+合作社+基地+种植农户”的运营模式,大力发展哈密瓜产业,共72户参与种植哈密瓜100亩300多个大棚,产值预计收入200多万元,带动了50户贫困参与种植务工。

“香瓜产业+扶贫”,风景这边喜诱人

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就是无源之水,不会长久、不可持续。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发展产业需要基层党组织和带头人,提高和增强贫困群众对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参与度。

要鼓励经济能人参与扶贫攻坚,采取“村两委+合作社+基地+种植农户”的方式运营,贫困户以财政扶贫资金、土地流转、劳动力参与合作入股,让合作社与贫困群众形成利益共同体,拓宽产业的扶贫效益。

干改村两委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作风,铆足劲头抓哈密瓜产业。2018年,全村共流转土地108亩,建成大棚680个,前期种植长势良好,收入希望满满。然而,2018年6月22日,全县普降暴雨,干改村的哈密瓜基地受灾严重,株苗被泡死,产量锐减。仅2018年,哈密瓜基地收售成品哈密瓜30吨,仅仅收入12.8万元。

面对严重的灾情,无疑给村两委班子当头一棒。但干改村两委班子在灾害面前不低头、不言败、不退缩,积极开展灾后重建补损自救工作。及时将60亩瓜棚租赁给板蓝根企业进行假植育苗,租期为4个月,共获租赁租金40000元。特别让人高兴的是,育苗基地每天用工80人,每人每天务工收入80元,解决贫困户家门口的就业问题,增加了贫困户家庭收入。

改种,降低损失是干改村两委的一个良好决策,及时改种贝栗南瓜60亩,做到空地有利用,不摞荒。目前贝栗南瓜长势喜人,按照每亩1000株,每株6斤,每斤2.5元计算,预计在2019年1月成熟上市,可获收入15万元。

有产业支撑,不愁脱贫难。很多贫困群众在家门口的基地务工,增加了收入。

贫困户潘新仁,家庭人口5人。因家庭人员文化程度低,没有技术,虽然全家劳动力5人,但依旧无法摆脱贫困,虽外出务工,均为临时工,收入微薄。为此,村里不仅流转了他的土地,每亩获得流转费800元,妻子王阿娜在基地务工。通过入股基地、在基地务工、土地流转租金。使潘新仁得到了“股金、薪金、租金”收入,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

2017年,干改村作为全县整村出列脱贫,全村共脱贫49户185人。

产业兴,百姓富。据悉,在哈密瓜基地长期从事哈密瓜种植的贫困户23人,每人每天有80元务工收入,每年从3月份到10月份,每月平均务工25天,户均收入16000元;共流转土地108亩,村民共获土地流转费86400元。

“农村电商+扶贫”,哈密瓜网上热卖

干改村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架设“e”路,将电商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打通服务“山货进城、城货进村”的最后一公里,节省农村土特产销售运输成本。

村委会副主任龙立平是一名爱动脑筋的村干部,他在开展电子商务配送哈密瓜的同时,还充分利用自己微信将哈密瓜的采收及储存情况,发送到微信群及朋友圈。

2017年,哈密瓜成熟上市之初就建立哈密瓜微信群众,短短几天,他接到了福建泉州的4笔订单,为了能在当天发货且保证瓜的质量,龙立平和村民们都会挑选最新鲜的瓜进行包装。目前,基地已完成网络销售300多单。也获得5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的关注,通过微信,30万斤的哈密瓜直接销往全国“粉丝”的餐桌。

今年,扬武镇干改村的哈密瓜在受灾后,村民及时抢种,恢复哈密瓜种植,虽付出了艰辛,但也得回报。

该村哈密瓜收入销售成品虽然只有30吨,但为了不让30吨哈密瓜滞销,村民们一边通过电子商务批发、一边通过手机微信做起了网络销售,通过线上与线下销售相结合,村里的哈密瓜迅速打通了省内外市场。现在,哈密瓜在微信销售已经占到了总销售量的4成。

现在,村民们白天采瓜,晚上包装。当天晚上,就能将货物寄出。据了解,干改村30吨成品哈密瓜,电子商务和手机微信销售收入12.8万元。(陈贵旭)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新闻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