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流动“党史”课堂点亮学生成长路
“这张红军党员登记表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记录的是一位叫李道存的湖北黄安籍红军战士的家庭历史情况。这张党员登记表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遗留在县城周哲夫家的,红军走后,不识字的周哲夫妻子把它剪成枕头样子绣在枕头套里,直到1996年被她孙子周大勇发现,捐献给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纪念馆。”
在革命圣地会宁二中,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吸引了会宁二中学生在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前驻足观看,认真聆听。
近日,会宁县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厚植青少年爱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围绕《奋斗百年路文物忆初心》主题开展流动展览。通过红军党员登记表、红军标语、朱总司令的讲桌、会宁县苏维埃政府匾牌,周恩来的文件箱、吹响大墩梁阻击战的军号等重要文物照片,讲述革命故事,教育启发青少年继承弘扬长征精神。
“看了这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了解了许多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我深刻体会到当今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会宁二中学生司洁表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习革命先烈爱国奉献的大国情怀,将红色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同时,会宁县还以红色剧场的形式,在全县各乡镇、学校巡回演绎红色文化,滋养洗礼青少年心灵,深化对百年党史的理解,激励青少年铭记历史、强国有我、奋发向上、砥砺前行。
“最后一把米,端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为你做衣裳,最后一床老棉被盖在了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也要送到部队上。”这首反映红军在会宁期间,会宁人民倾其所有支援红军的《拥军民谣》,也被搬上红色剧场上演。会宁县红军会师旧址管委会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馆长李俊丰介绍,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期间,会宁人口加起来只有6万多,但是先后过境的红军且达到7万多人。当时,并不富裕的会宁人民筹集500万斤粮食支援红军,为接下来的红军作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巡回展演过程中,该县还以微党课的形式在学校讲述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弘扬长征精神、会师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红军救魏煜》《马背上的小红军》《红五军血战大墩梁》把学生听众一次又一次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李俊丰告诉记者,会宁县党史学习进校园活动,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共举办200多场次,受益人数5万多人次。 (王双平)
相关推荐
6月20日上午,一枚十米见方的红色党徽闪耀在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这是该校艺术设计系20名2020级视觉...
5月25日,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通过现场艺术展演的方式,开展了“长卷‘童’绘赤子心·红歌...
5月21日,盱眙法院民一庭庭长丁德平走进园区实验小学,给学生讲授法治课。 课上,丁庭长结合审判实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