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简介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繁體阅读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县域文化首页   >   县域文化   >   民间艺术

    永远的金银滩

    来源:县域经济  作者:刘德敬  发布时间:2021-09-22

      美丽的青海湖之滨有一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它四面环山,山上常年白雪皑皑。山间是一个小盆地,地势平坦,绿草如茵,有两条小溪蜿蜒而过。夏天,这里盛开黄色和白色的小花,黄色的是金露梅,白色的是银露梅,于是人们给这片草原起名为金银滩。

      1937年,著名音乐人王洛宾来到这里,写下了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歌谣——《在那遥远的地方》,从此,金银滩名扬全国。1957年,著名导演凌子风拍摄的反映牧民新生活的电影《金银滩》在全国放映,可是不久就被禁止,金银滩也在地图上消失了。

      1958年,党中央决定在金银滩草原建设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即国营二二一厂。经过严格的选拔,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大批科学家、大学毕业生、军人、工人汇聚到这里,投身于共和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大家熟知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钱三强、于敏、郭永怀、王淦昌、朱光亚、彭桓武、周光召、程开甲等都是二二一厂的先驱,他们的背后还有数以千计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也许默默无名,但他们同样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功臣!我父亲刘凤和就是其中一位普通的工程师。

      199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销二二一厂,我国的第一个核武器基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相关史料开始解密,金银滩草原再次以她美丽的更富有内涵的容颜展现在世人面前。

      父亲被安置在安徽合肥,他闲暇时经常给我讲述以前工作的事情。他献身国防30年,虽然艰苦卓绝,却更豪情万丈!

      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父亲生于1943年,祖籍是郸城县宜路镇水河刘村。这是很偏僻的村子,临近河南省界。我们家出身贫农,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豫东农村的百姓生活是极其艰难的,父亲小时候更是多灾多难,体弱多病。幸运的是,爷爷虽然不识字却很开明,让父亲 读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几年小学,小学毕业后被安徽界首中学录取。中学离家30公里,吃住在校。爷爷每隔一段时间就步行去学校给父亲送吃的,再苦再难都没有中断过。这正是我们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衣衫褴褛,忍饥挨饿是常态。为了供父亲上学,爷爷奶奶想尽了一切办法。父亲没有辜负他们,他勤奋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合肥化学工业学校。

      读大学时,父亲享受了国家助学金,老师也经常在生活上帮助他。父亲常说,没有国家的培养,老师的帮助,自己可能就没办法把书念下去。父亲告诉我,读书是需要理想的,他的理想一是不让父母再受穷,二是想成为“公家人”,为国家做事。

      毕业前夕,其他同学都有了工作安排,只有父亲还没得到通知。正着急的时候,校长王一亲自叫他到办公室,告诉他,有一个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对毕业生的要求很高,不仅学业成绩要好,更重要的是政治上要可靠,历史清白,还要能吃苦,经得起考验。校委会经过讨论,认为他最合适。校长问他去不去,父亲毫不犹豫:“只要国家需要,我服从安排!”就这样,父亲远赴大西北,来到了金银滩草原。但具体干什么,当时并不知道。

      不破楼兰终不还

      1964年8月,父亲大学毕业,和一批青年学生经过“社会主义教育”后,被分配到二二一厂,从事核武器的研究工作。他所在的二分厂主要承担高能炸药研制、生产试验和核武器的总体装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就是在这里完成总装,从距离二分厂一公里的“上星站”通过零号列车运往试验场的。

      那时工作环境十分艰苦。金银滩草原平均海拔3200米,高寒缺氧,气候干旱,物资匮乏,住的是帐篷,喝的是雪水,还经常吃不饱。特别困难时期,厂里组织捕捞队,李觉将军亲自带队去青海湖打鱼。他们亲手设计、建造厂房,修建铁路,很多人为此献出了生命。

      二二一厂的工作纪律极其严苛,工作压力很大。由于常年不能回家探亲,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时常涌上父亲的心头,他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草原的星空,想家乡想亲人。但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民族不再受外族欺辱,他和他的同事们必须坚持下去,必须负重前行!有人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我骄傲,在这些关注星空的人中,有我父亲坚定的身影!

      之前由于苏联在1959年6月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带走了所有资料,并预言我国二十年内搞不出原子弹,这使得我国核武器研究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但科学家们没有退缩,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军人,工人,刻苦攻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终于完成了“两弹”的研制并试验成功,所以代号为“596”的第一颗原子弹又叫“争气弹”,于1964年10月16日爆炸成功!中华大地一片欢腾!从此,中国成为了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随后连续作战,一鼓作气,独立自主,刻苦攻关,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而我们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父亲讲述过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一颗氢弹装配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清点螺丝和垫片时,发现少了一个直径一厘米的垫片,他们反复寻找也未找到。如果这个垫片在弹体内,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拆弹,但是拆弹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甚至会推迟试验的时间。后经专家和技术人员论证,采取了特殊手段,才保证那个垫片不会影响到爆炸试验。

      当时的科研条件也极其简陋:计算用的是手摇计算机或算盘,用自己设计的锅熬炸药,用黄板纸做成的模具制造筒状、球状、半球状的炸药部件。就连炸药切割,也是用铜锯手工完成的,随时都有爆炸危险。

      父亲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冒着生命危险加班加点地工作。二分厂229工号出过几次事故,他的几位同事先后在事故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金银滩。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人们都在各自的生产岗位上井然有序地忙碌着,突然厂区不远处传来一声巨响,只见229工号处蘑菇云似的浓烟直冲云霄,到处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水泥块和碎石子,碎石上面粘附着战友血肉模糊的残骸……大家被这突如其来的惨祸惊呆了!当年轻的警卫战士从碎石堆中把战友的残骸一点点收起时,现场所有的人都流泪了……他们为国家痛失年轻的技术人才而痛惜,也为自己失去朝夕相伴的战友而痛心!

      后来,父亲又和同事们一起参与了核航弹,东风系列核导弹的研制与试验,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践行了曾经的誓言:“一生情系两弹,死后魂归草原。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就是用手抠、用牙啃,也要造出中国的争气弹!”

      扎根金银滩30年,父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武器事业,把炽热的情感都献给了这片美丽的金银滩草原。“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这是他和同事们对祖国的承诺!他也因此被核工业部多次授予证书和奖章。

      自古忠孝难两全

      远赴青海前夕,父亲回家探望,说自己要去工作了。爷爷奶奶很高兴,苦日子终于要熬到头了!但他们没有想到,我父亲从此一别数年,杳无音信,没有人知道父亲去了哪里,去干什么了。

      多少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爷爷奶奶相对而泣,甚至后悔让父亲读书;多少次他们站在村口眺望,幻想着自己的儿子身影出现,却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在失望中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家……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村干部拿着一封寄自青海矿区的信和汇款单找到在田里干活的爷爷,说是寄给他们的。这是父亲的来信!信中,父亲说自己很好,让他们不用挂念,还说不久要回来看望。终于有一天,父亲站在了魂牵梦萦的村口!早有人跑去告诉了爷爷奶奶,他们半信半疑地迎出门。看着站在面前的日思夜想的儿子,奶奶放声大哭,爷爷也抹着眼泪,多年的思念、等待总算有了欣慰的结果!

      父亲探亲的时间很短,亲戚邻居总是追问父亲在哪里工作,干什么,他只是笑笑,并不正面回答,因为二二一厂有严格的保密规定,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多年以后,父亲给我们讲过一个二二一厂感人的故事:1962年,一对新婚不久的恩爱夫妻各自接到上级通知,要求他们去参加一项秘密的工作,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也不知道要去多久。为了国家的神圣使命,他们擦干眼泪,分别踏上了陌生的征途……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荒漠试爆成功后,一场盛大的庆功宴也随之举行。宴会上两夫妻惊喜地团聚:原来他们接受的是同样的使命,虽然彼此见不到对方,但是却一直工作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

      父亲一年也难得探亲一次,但他会给家里写信。“听”他的来信是我们全家最幸福的事,所以我从小就有特别强烈的识字愿望,因为我想把父亲的信读给全家人听,那该是多么温馨多么自豪的场景啊!于是,不到六岁家里就送我上了小学。父亲每次来信都会问到我的学习,他的关心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我的小学还没上完,父亲就带着母亲和我们姐弟离开了郸城老家,来到了青海金银滩草原。父亲经常给爷爷奶奶寄些生活费,亲戚邻居都羡慕爷爷奶奶有一个出息的儿子,夸他们有福气,但爷爷奶奶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1990年我大学毕业,本来可以分配在省会城市,可父亲对我说:“这辈子我没在你爷爷奶奶面前尽孝,你回到老家去吧,照顾一下爷爷奶奶。”我当时还不太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为此还埋怨过父亲。爷爷去世时父亲不在身边,这是他一生的痛!父亲一定是觉得亏欠爷爷奶奶太多,所以退休后一直陪伴在奶奶身边。奶奶瘫痪在床七年,父亲未离左右,直到奶奶去世。

      其实,参加“两弹一星”研制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工人、军人等哪一个不是背井离乡,长期默默忍受着离别之苦?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哪一个不在翘首期盼他们归来?然而,国家的使命高于一切,他们义无反顾!这,就是“两弹一星”精神!

      父爱润心细无声

      父亲每天早上乘火车或通勤车上班,到二分厂大约半个小时,晚上才能回到家,三十年来几乎天天如此。由于长期在高辐射的环境中工作,父亲不到四十岁,头发就几乎全白了。

      父亲做事特别严谨和认真,哪怕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他都做得一丝不苟。金银滩草原一年有6个月的寒冷期,蔬菜是很少的,储藏蔬菜就要挖菜窖。地上全是石头沙子,要挖两米多深出口小“肚子”大的菜窖,是要费很大功夫的。父亲设计,我打下手,挖了好多天才完成。邻居们都说我们家的菜窖最精致最实用!

      父亲又是一个特别慈爱的人。二分厂的附近有牧场,冬天的时候,时常有冻死的牛羊,藏民的习俗是不吃的,但他们知道汉族没有这个禁忌,于是就告诉父亲和他的同事们。记忆中,父亲经常会带些牛羊肉回家,让我们美美地吃上一顿。

      夏天,父亲会在雨后的早晨带我们去山上捡蘑菇,体验劳动果实的甜美;冬天,我们会划着父亲制作的“冰车”,和小伙伴们进行滑冰比赛。

      父亲很关心我们的学习,总是耐心地给我们讲解难题。但同时他又告诉我们,学习主要靠自己,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

      我的中学老师大部分是国家选派的清华、北大、复旦、武汉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们高屋建瓴,激情满怀,或风趣幽默,或循循善诱。他们迷人的风采让我至今难忘。在二二一厂读书的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那时候学习还是很轻松的,没有早晚自习,周六周日也不上课,在父亲的支持下,中学时代的我阅读了很多书籍,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伟大精神代代传

      曾经,我问父亲:“为什么吃不饱,穿不暖,工作条件那么差,还不要家,不要命地工作?”父亲说:“这是国家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听从国家的安排!”从父辈们身上我得到启示:只有把自己和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有特别浓厚的家国情怀,人生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才会有强大的动力,才会有百折不挠的勇气,才能战胜一切困难,才能实现最高的价值!

      曾经,我问父亲:“‘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 父亲说:“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协同配合,勇于攀登。”有了这种精神,什么事情都难不倒中国人!有了这种精神,谁都阻挡不了中国人前进的脚步!有了这种精神,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父亲的影响下, 我对“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涵有着深刻的领会,对践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这种精神不仅意味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生命;更意味着在平凡的岗位上,要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我从事基础教育工作31年,虽然岗位平凡,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郸城三高始终把“培养身心健康,品德高尚,成绩优良,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优秀学子”作为育人目标。我们的立德树人课程“以家国情怀为特色的德育课程——每日六课的实践与研究”获得河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并实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我们的学生理想坚定,志向高远,脚踏实地。他们追求的明星是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于敏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人民英雄”称号获得者。习近平总书记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深埋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是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

      尾声

      再次回到魂牵梦绕的二二一厂,回到金银滩,回到那遥远的地方,这里已经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海原子城。在这里奋战的“核一代”都已老去,“核二代”也已经化剑为犁,奔赴大江南北。

      我去看望父亲。站在他的面前,整整半个小时,他都没有认出这是他的儿子。我默默地握着父亲微微颤抖的手,看着他失去光泽的眼睛,忍不住泪流满面。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父亲,一个普通的老人,一个普通的老共产党员,一生从事的事业却这么有意义,有价值!我在耳边大声对他说:“爸,您很伟大,您是国家的功臣!”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湖畔,2021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文章《不朽的功勋,闪光的精神》,副标题是“访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二二一厂离退休职工”。习总书记牵挂着二二一厂的老同志,关心他们晚年生活得好不好。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关心解决好二二一厂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大力宣传二二一厂所作的贡献。

      二二一,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神秘代号,是父亲心中的圣地;金银滩,这片让中国挺起脊梁的美丽草原,是共和国永远的记忆!    ( 刘德敬)

    相关推荐

    新形式 学党史,京剧《大钊先生》走进唐山乐亭李大钊纪念馆巡演圆满成功

      2021年5月8日至9日由北京京昆艺术团出演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原创京剧《大钊先生》于李大钊先生的家乡—...

    青岛牡丹书画艺术研究院到菏泽牡丹园采风

      仲春时节,受青岛菏泽商会邀请,青岛牡丹书画艺术研究院部分成员到菏泽市牡丹区百花园开展了一次采风写生活...

    “游山西读历史” 跟着书本去寻珍

      人民网太原3月15日电(李梦文)今日,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传来消息,由CCTV—10负责拍摄制作的《跟着书本...

    站内导航






    Copyright@2018 县域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30932号-3  合作热线:010-8892396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opyright @ 2018 Zgxyjj.org.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030932号-3 合作热线:010-88923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