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学校应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教学岗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十分丰富。截至目前,我国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项(包括入选“急需保护名录”7项和“优秀实践名册”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72项,加之3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53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规范化,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1年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法律实施以来,极大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进程,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保护。如在上海,几乎每所中小学都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非遗教育项目;在湖北,省文化厅、教育厅联合武汉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20余个非遗研究中心。然而据我们调查,多数学校都未能建立长效机制,少数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多以参观、短期教学等活动为主,随意性较大,难以真正实现“非遗”及中华优秀文化的社会性传承发展。
南京市牙科医院医生贝珉同志的来信中说道,她提议在国家教育部和非遗立法机构的支持下,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将“非遗”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在学校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岗,建立非遗教师队伍。其理由如下:
1、是从根本上解决非遗传承人生存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难以符合当今广大群众的审美情趣以及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仅能依靠国家的经费补助,生存问题成为打击其传承积极性的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导致非遗传承群体很难扩大。推动非遗学校教育和非遗教师队伍的建立,将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广泛的就业空间,从根本上解决非遗传承人的生存及非遗教育和传承问题。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传承、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普及宣传工作不到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淡出民众视野和市场的重要原因,对普通群众而言少有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明显途径。而学校是知识普及、传承的必要场所,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将非遗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对其传承普及率的提升、传承群体的扩大、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将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3、北京市人代会已为非遗传承纳入学校教育初步制定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北京市91所大学、1630所中小学将开展“非遗”教育。
在具体实行过程中,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1)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先于试点中小学设立“非遗”教学岗位,聘请相关非遗传承人任教,制定相应的师生考核制度,形成成熟机制后推广至全国。
(2)为提高非遗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扩大非遗传承人队伍,应同步设立高等试点院校,建立非遗相关专业,既促进高校非遗的研究与发展,也能为中小学和社会平台输送专业教学人才。
(3)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相关“非遗”协会可联合高校,对各种民间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设立考级制度,将其逐步发展为如“钢琴”“舞蹈”等具有高度社会普及率的文化艺术形态。
有需求才能扩大团体,才能实现永世传承,国家推动非遗教学岗的设立是扩大社会需求的示范性举动,将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光大,并且与院校教育、人才培养、劳动就业相结合,为非遗打造广阔的生存空间。否则,仅凭少数人的爱好和执着维系,许多非遗将始终处于濒危状态。(贺云翱)
相关推荐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
近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王国臣副厅长一行来淮调研重大项目保障情况,并召开了苏北地区重大项目保障及国土空间用...
2021年10月23日上午,阳光明媚,秋高气爽。致敬最可爱的人————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活动,在郑州黄河纪...

PC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