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古浪五瑞石的传说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在千里河西走廊的首端古浪峡,昔日大河涛涛,岸边留下了五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其沧桑的岁月,谱写了一支支动人的歌,供南来北往的人们低吟浅唱,在向人们讲述一串串优美动听动的石文化传说故事……
1.甘酒石的传说
祁连山下,甘肃境内,古浪峡口312国道边,原先有一独一无二的青白色巨石,名唤“甘酒石”,和附近所有石头的质地迥然不同(据说多系陨石)。该石现搬迁于县城牡丹园中,露出地面的石体高约3.5米,最大围径19.5米,犹如一头饱经沧桑的石狮,孤零零雄踞于园中高坡上。关于这块丝绸之路上颇有点名气的文物古迹石头,留下了各种传说与名称。
千百年来,它目送着南来北往的旅行者,为人们留下多少浪漫神奇的遐想啊!
这块石头的美丽传说,充满了诗意和传奇色彩。
一曰“甘酒石”。据古浪方志文献记载,此石原名“酸酒石”。在“烧酒”尚未发明之前,古人酿酒方法,和今天做“醪糟”、“甜醅”差不多,稍一不慎,酒质就会变酸。当地人发现,古浪峡这座奇石,却有防止酒酸之功效,故老百姓都叫它“酸酒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刑部郎中陈棐,巡视河西途经古浪,曾参观此石,并留下一段佳话。他在《甘酒石颂》一诗的“序言”中写道:“古浪城南入峡十五里,道左有石,与两山脉趾弗连,屹立突起,如崇台巨屋。居人酿酸者,剸片炽入酒中,即变佳酝,因名酸酒石。余曰:酸酒石者,酸在酒也;因石而得甘,是甘者石之功也,乃更名甘酒石。且为之颂……”云云。陈棐还乘雅兴正浓,手书“甘酒石”三字,刻于石上,自此遂成该石正名。

二曰:甘州石。为何又叫“甘州石”呢?传说此石是女娲补天剩的一块“巨无霸”灵石,曾经堵过黑河的洪水,救了甘州人,故名甘州石。洪池谷连着黄羊川,黄羊川地接石门峡,每至秋时节洪水泛滥,造成下游百姓灾害,叫苦不迭,而春夏正逢浇苗水时又缺水。人们盼望着有块巨石能堵住峡口,拦蓄洪水,造福人类。太白金星路过昌松时听到了人们心声,就遍寻河西,恰巧碰到女娲补天所剩的那块石头,就将它带回来截古浪峡的水。太白金星化身古浪石门山山神刘仲,拜访并提请甘州灵石,说请它去堵塞他管辖的古浪峡出水口——好让高山出平湖,造福一方百姓。“好哇!”甘州石一听能造福一方百姓,满口答应,“只可惜我没翅膀少腿,难走难飞啊!”刘仲说:“石兄不必担心,我早已从烽火台上,捡来当年秦始皇修筑长城时用过的赶石鞭;只要用此鞭轻轻抽打着你,咱们就可以顺利上路了。”
就这样,刘仲挥动赶石鞭,赶着那块石头,起早贪黑,尽可能避开行人眼目,一路朝古浪走来。不料那天黎明,刚刚走到铁柜山下,恰巧碰到香林寺赶早担水的一个火头道士,他原是张掖人,一见刘仲赶着一块白晃晃的巨石从面前走过,不禁失声叫道:“啊!这不是我们甘州的那块石头吗?!”这一说天机泄露,那石头灵气顿时消失,立刻僵立在河岸上,就再也动弹不得了。好心的山神刘仲,喟然长叹一声:“唉!古浪百姓命苦哇!”便愤然扔掉赶石鞭,化做一阵清风,回他的天宫当神仙去了。
这“甘州石”的故事很有意思。它反映了世代被干旱所苦的古浪人民,意欲在古浪峡营造一座人工水库的美好愿望。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后来,勤劳的古浪人民在古龙山下,硬是战天斗地,造出了一个人工湖泊“巴家湖水库”。
三曰抓山石。古浪民间还流传一个“抓山鸟、支山石”的故事,被当地百姓津津乐道。
据说,与石门山遥相对立的显化山,其金顶之上,栖息着一只爪如铁钩、力搏云天的大鸟。每当闰年闰月三十晚三更三点时分,便展翅飞到古浪峡,抡开一双铁爪,轰隆隆悬空抓起铁柜山;与此同时,又从附近跌磊崖骨碌碌滚来一块大石头,稳稳支在山底下。这时候,你就会看到铁柜山下面,原来有十三盘金磨银碾子,由六头黄牛七匹白马拉着转。金磨上磨着金豆瓣子,银碾上碾着银页页子;当大鸟抓起铁柜山、巨石支在山底下的一瞬间,那推磨拉碾的牛马,便一齐冲出山来,直奔古浪河痛饮河水……
这一神秘的景象,终于被住在铁柜山下的一对儿孤苦无依的老两口所发现。每当宝山大开、黄牛白马到河边饮水的那一刻,老两口便乘机蹿到山底下,抓一把金豆瓣子,捡几片银页页子,然后磨头就跑;等黄牛白马饮水完毕、复归各自工作岗位,支山石、抓山鸟也都滚走飞去,铁柜山依旧恢复原状的时候,那老两口早已欢欢喜喜回到茅屋,虽然捡来的那点儿金银数量不多,也足够他俩过活几年了。
不料,这一对苦人儿突然富裕起来的生活,引起当地一位员外老爷的怀疑。他软硬兼施,终于逼得老两口说出了抓山鸟支山石金磨盘银碾子的秘密。于是,那员外老爷积极做好准备,等到下一个闰年闰月三十晚,带领一帮家人伙计,背着口袋,抬着箩筐,偷偷来到铁柜山;正好赶上三更三点宝山开,这伙贪心不足的家伙,一窝蜂拥到山底下,抢了金子抢银子,还想把磨盘碾子也抬了去!三更四点已过了,抓山鸟累死了;只听轰隆一声响,悬空的大山突然落下,一下子将支山石撞出山外,跌落在对面河岸上……不用说,那位员外老爷和他的伙计们,也就永远压在山底下了。
古浪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赵燕翼先生据此传说,二度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金瓜儿银豆儿》广受全国各地的家长和孩子们喜欢。
四曰“昌松瑞石”。《新唐书太宗记》载,唐贞观17(公元643)年11月,凉州刺史李袭誉上书,凉州昌松县洪池谷(今古浪峡)天降瑞石,上有上有“高皇海出多子,李元王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等88字奇文,太宗听柳逞复验所奏确凿无疑,确信“天有成命,表瑞贞石”,于是年十一月初三日,遣使特带玉器丝稠,前往凉州昌松鸿池谷进行了隆重祭祀。同时,因凉州获瑞石,下诏大赦凉州。也使古浪峡声名远扬。昌松瑞石的出现,彻底打销了太宗顾虑,下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治从此在太子宝座上高枕无忧地做了六年皇帝梦。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去世,李治登基,庙号高宗。
五曰“催生石”。相传凉州有一个农家女被知县抓去献给昏庸的皇帝,皇帝只宠幸了一夜,便弃之冷宫。姑娘惦记父母便用首饰买通太监,逃回故乡,行到洪池谷,腹痛难行,分娩期到,痛了几天未能生出自己的小宝宝。她想既然别人能怀孕,我便可以催生,果然一摸峡口的巨石,便生了自己的小宝宝,所以人们又叫它是“催生石”。相传昌松旧时当地人民生活困难,妇女不孕不育者颇多,造出人口稀少,老百姓到处求神拜佛,感动了王母娘娘,她将自己的簪子上的银豆儿抛下来化作巨石,并托梦凡要婴儿者,可摸此石必定怀孕,故此当地妇女都来摸石,以至育龄妇女都来摸此石,上面留下了坑洼不平的痕迹,最明显的就是两个深槽。
六曰“心愿石”。谁有什么心事,可以在尽情对此石悄悄述说,终能如愿以偿。据传自古流传不少实例。建国初,有许多上海、北京、天津、河南的知青支援古浪。有一个北京知青,看上了一个上海女知青,虽然同在一地工作,总是搭不上话。一次走在峡中,路过“甘酒石,就偷偷对石说:我爱上海人,她诚实、忠厚,没有势力眼,我能追上她,这辈子就献身这大山深沟……后来果然追上了上海知青,结了婚,生儿育女,永远扎根于大西北。
2.点将石的传说
古浪峡滴泪崖下,兰新铁路西边,原来有一巨石,围长9.5米,黄白色,传说这个石头名叫“点将石”。
相传北宋时,杨家将攻打西夏兵把守的“虎狼关(古浪峡)”,杨延昭次妻黄琼女,原西夏公主,杨府寡妇排为第十二个,称十二寡妇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多次进攻未遂,却被箭中而牺牲在滴泪崖上。虎狼关正面攻不破,大将军周夫人、先锋官穆桂英随即兵分三路,邹兰秀、孟四娘、杨七姐据守虎狼关南口。周夫人率杜夫人、重阳女,从西南进发,烧了西山川寺洼寺,消灭西夏僧兵500人,从西山川直下虎狼关。而有天穆挂英受当地黄羊启发,率耿金花、董月娥、杨满堂等人,从黄羊出没的羊肠小道东进黄羊川,翻越北山桦儿岭,直捣铁脚寺消灭僧兵300余人。从今定宁一带迂回虎狼关。三军强势夹击,打通了虎狼关,俗称倒取虎狼关。
取得胜利后,为祭奠黄琼女,三军汇合于滴泪崖下,在一个开阔的大石头上,摆了供品,献了礼物。大将军周夫人、先锋官穆桂英,站在这块石头上点将,连夜赶赴雄州金山笼,营救被围困的征西大元帅杨宗保,大军浩浩荡荡向西而去。
有一年,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路经滴泪崖下,日当正午,天气炎热,就坐在点将石上休息。看见树丛中隐隐约约有一座庙。行善之人,见庙就拜,见香就上。
二人进得庙来,见前殿、中殿、大殿、配殿、厢房、伙房等建筑一应俱全。见那大殿为歇山顶,饰五彩,大红柱,四面绕栏,飞檐翘角。闻听风铃叮铛,给人庄严肃穆之感。檐下悬竖匾,为“将军殿”。殿门对联为:赤胆忠心,为国捐躯;情酬姻联,魂归故里。推开殿门,正面坐一位女神。头戴将军帽,身穿铁铠甲,脚登武士靴,手握鸾凤双锈刀,见两边立两武士,一个扶大刀,一个握长枪。其他塑像也多为武将。殿内香烟缭绕,但尘土浮案。当时,老头儿边随即担水洒地,老奶奶除尘扫地;老头儿添油,老奶奶加捻。一切收拾停当,双双上香化表,磕头拜神。临出门时抓了自己献的两个盘顶——白馒头。
这对老夫妻,回到家中,便拿出来给儿孙分食,谁知掏出的馒头竟是两个银元宝。顿觉奇怪、迷惘而不可思议。老两口想虽是神赐之物,但亦是身外之物,不能独自享用,还是送回殿中为妥。第二天,两人从原路返回,找见了那块点将石,站在石上看那座神奇之庙,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两人揉揉眼睛,睁大眼神细细瞅,四下里踪影全无。更觉得不可理喻,但又不得其解。老两口商量,随将两个银元宝,一个布施给了附近的香林寺,一个布施给了铁柜山道观,最终了却了一番心愿。
3.金马石、银马石的传说
古浪河流经金石湾的峡口里,有两块黄色的大石头,据传说一块是金马石,一块是银马石。
这金马石高1.3米,围长8米多,石上有一个小洞。银马石高2.8米,围长10.4米。两石相隔仅几米,像恋人般相互仰望,又像母子般难分难舍……
传说古浪峡口铁柜山道观的老道长,每天隔窗都能看见两匹一白一黄的骏马,早晚在洪池河中饮水,饮水后悄然返回河滩,白马在前,黄马在后,看似母子俩,身影相随,可一走到乱石中就不见了踪影。天长日久,引起了道长想一观究竟的欲望。有天,道长独自下山,偷偷跟随那两匹马察看到底藏在了何处?谁知,那两匹马见有人来,慌忙奔向乱石中,却不见了半点踪迹。道长心生奇怪:这里一没人家,二没有圈滩,马到底跑哪里去了呢?这让道长更为惊奇。后来有一天,道长一隔窗又看到了那两匹马在河里饮水,这一次,他发现有只喜鹊站在马背上,边东张西望,边叽叽喳喳乱叫。道长急忙下山,屏声静气悄悄走进乱石滩,发现两匹神马却不见了踪影,却一眼瞅见有两块白黄色的石头,静静卧在乱石丛中,其中一块石头上,还站着一只喜鹊。他琢磨了半天,微微点头,心想那两块石头:大概就是马的化身吧!于是他就在石头上分别作了个记号,以便日后筹资在此修个马神庙,崇敬马神,使六畜兴旺。
谁知道长的行动,却被当地一个路过的当地乡民发现,他认为老道长在乱石滩中半天不见动静,走进一看记号,以为是他封住了宝贝,日后必定来取,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于是就在当天夜里,他打着火把,用铁锤砸、钎子撬,进行破石取宝。但当时那石头太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力,仅凿开一个小窝窝,忙乎了伴宿,天蒙蒙亮了,生怕被人发觉,赶紧拿回了点打出的石沫沫,回家后倒头就睡觉了。第二天早上一看,那些石沫沫竟然都是金子。于是他欣喜若狂,我找到“聚宝盆”了!好不容易挨到晚上了,他顺原路来到乱石滩,一下一下,在凿开印迹的地方扶直钎子,举起锤子,用全身力求狠劲一砸,只听到“呼隆”一声,金光四射,从石头中奔出一只金马驹,他撒开双腿就跑,左抓右抓,但那金马驹总是抓不住。明明就在眼前,却紧跑慢追,怎么也追不上。金马驹跑到了河水中,眼看跑到了悬崖边,他的心里和眼睛里只想着金马驹,不觉“扑嗵”一声掉进了谷底大河水中,摔成了个半残人。
后来,老道长在山上再也看不到饮水的马了,便下山察看,发现宝石被砸坏了,脉气也走了,后悔自己盲目画了记号,酿成大错,将修马神庙的愿望也落空了。
4.鲁班石的传说
进入古浪峡北端,在一个叫金家嘴的地方,312国道东边,有一块巨石,独卧路旁,名叫“鲁班石”。这块石头为长方形,高2米,围径14.7米,浅黄色,棱角分明。此石有些奇诡,上面似有一人形坐卧痕迹,迹面却非常光滑。《五凉志》中对此石有这样的记载:“县南峡内十里,河有巨石,其上如人坐卧过。相传为鲁班憩息处。”
相传,明洪武年间,濮英都督佥事,任凉州卫都指挥,奉命将凉州城维修一新。修好后仔细端详,还好像少一点脉象。于是他决定再修一座钟楼。地点就勘测在城东北角大云寺中。在基高3.6丈,面积37.5平方米的四方台上,建二层独楼,进深一间、面宽一间,四面绕廊,歇山顶,斗拱施五彩(今钟鼓楼)。工程已基本完工,下层架大鼓一面,上层悬吊唐钟。钟刚挂起,一个楼角却低下了一大截。濮大人、州府官员、乡绅和工匠都觉得非常扫兴……于是命令返工,尽快维修。修好以后,钟刚一挂,又出现原来的毛病,原因愣是找不到。这给濮大人留下了一块心病,于是张榜公布,谁能找出毛病,修齐楼角,赏银百两。
过了好多天,无人来揭榜。凉州城里议论纷纷,人们挤着来看钟楼。有天,一个头扎束髻,留着山羊胡,身穿斜领服,脚登麻鞋,手拿尺子的老者,也挤在人群中看钟楼旁墙壁上贴的榜示,他看了钟楼一眼后,自言自语的说:“是个小毛病,功亏一篑。”说者有意,听者无意,也就过去了。
当天,濮大人来问是否有人揭榜,管家说:“没有”。这时一个工匠在旁插嘴说:“有个老汉说是个小毛病,功亏一篑。”濮大人问:“人呢?”那个工匠说:“好像出东城门走了。”濮大人说:“你们快去请来,就说我濮英请他!”
工匠、管家于是急息忙忙出东门找人。向东城门口卫兵问:“有个手拿尺子的老者可曾见过?”卫兵说:“朝东走了。”
他们朝东面大路上找了一程,没有找到,就赶紧回来秉报。濮大人听后,命令一个官员带上见过面的工匠,快马去追。四匹快马飞也似的追到大河驿(今凉州区刘黄段),驿官听闻后说:“刚过去。”他们换过驿马,又赶快朝东追去。
追到靖边驿(今黄羊镇),驿官也说:“刚过去。”又追到和戎驿(今古浪县城),驿官说:“刚过去,进了洪池谷了。”此时日已偏西,于是不敢停歇,赶紧换马前追。追到古浪峡口,老远就看见一个人假寐在石头上。走到跟前,工匠细细端详了一会睡觉的老人,对官员说:“就是这个老头。”官员下马后,跪地便说:“老人家,本官有礼了。”老人睁开双目,坐起身,颔首施礼:“快起来!你们有啥事?”
官员说:“凉州城里濮大人有请。”老者说:“请我何干?”工匠说:“你看了钟楼一个角低,说是个小毛病,功亏一蒉的话。所以濮大人请你回去指点!”
老者说:“原来如此。凉州城修好了,几万民夫的工钱,濮大人也拨下去了,只是民夫却拿不到手,家家户户都在挨饿!若是你们濮大人还有秉公爱民之心,早日将工钱发到民夫手中,再在低角斗拱下,打进一个三分楔子,楼角自然就起来了。”说完,老人起身昂首向峡谷东面走去。工匠执意要挡,那官员却说:“毛病清楚了。不必勉强。”
便赶紧从腰间拿出一个酒葫芦说:“老人家,既然你不回头,我代濮大入敬你一杯。”老人接住酒葫芦,先敬天敬地,然后喝了一口说:“好酒!凉州酒真是名不虚传啊!”说着顺峡谷走了。
官员回过神来,忙问:“老人家高姓大名,何处人氏?”老人已走了一段,回头朗声说:“我乃东方人也!”
第二天,回到凉州,官员向濮大人如实做了秉报。濮大人问:“他是哪里人?”官员答:“他没说出姓名。好像他说是东方人”濮大人略有所思。令找来负责发放工钱的官员,那个官员唯唯诺诺地推说是名册不齐,手续不全。濮大人厉声命令:“三天内必须把工钱发到民夫手中,要滞留一分银子,砍头是问!”
三天之后,民夫全如数拿到了工钱,欢天喜地地回家。工匠们在钟鼓楼低角的斗拱下,打进了一个三分楔子,楼角果然起来了。
濮大人说:“我想必是鲁班显圣。洪池谷那个石头也有点神气。”和戎守备听了后,记下了鲁班石这段佳话、留传至今。
也许,岁月会带走纯真,时光会苍老容颜,阅历会成熟人的心智。而沉淀下来的,则是一份淡泊的心境。
云有云的漂泊,风有风的轨迹——有优美传说的地方,就有歌声的流淌——这歌声悠扬动听,漫过黄土高坡,千载光阴在石头上滋养生长;这歌声遥远洪亮,穿透岁月时光,把古浪人民追求小康美好生活的梦想和希冀带到远方……历经千百年造山裂变、风雨侵蚀的五块石头,河水不断翻滚、冲刷、碰撞、摩擦,磨去棱角,洗净面容,刻上了自然山河的烙印,然后静卧于古浪峡的河谷险滩。经过日月流逝的洗礼,这些石头有的外朴内美,有的素雅沉稳,有的简约浑圆,还有的空灵传神……这些石头,经历了大自然的妙笔,在新时代依旧放出耀眼的光芒。
是的,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奏响了一曲曲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幸福美好和谐新古浪的恢弘乐章!
1.甘酒石的传说
祁连山下,甘肃境内,古浪峡口312国道边,原先有一独一无二的青白色巨石,名唤“甘酒石”,和附近所有石头的质地迥然不同(据说多系陨石)。该石现搬迁于县城牡丹园中,露出地面的石体高约3.5米,最大围径19.5米,犹如一头饱经沧桑的石狮,孤零零雄踞于园中高坡上。关于这块丝绸之路上颇有点名气的文物古迹石头,留下了各种传说与名称。
千百年来,它目送着南来北往的旅行者,为人们留下多少浪漫神奇的遐想啊!
这块石头的美丽传说,充满了诗意和传奇色彩。
一曰“甘酒石”。据古浪方志文献记载,此石原名“酸酒石”。在“烧酒”尚未发明之前,古人酿酒方法,和今天做“醪糟”、“甜醅”差不多,稍一不慎,酒质就会变酸。当地人发现,古浪峡这座奇石,却有防止酒酸之功效,故老百姓都叫它“酸酒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刑部郎中陈棐,巡视河西途经古浪,曾参观此石,并留下一段佳话。他在《甘酒石颂》一诗的“序言”中写道:“古浪城南入峡十五里,道左有石,与两山脉趾弗连,屹立突起,如崇台巨屋。居人酿酸者,剸片炽入酒中,即变佳酝,因名酸酒石。余曰:酸酒石者,酸在酒也;因石而得甘,是甘者石之功也,乃更名甘酒石。且为之颂……”云云。陈棐还乘雅兴正浓,手书“甘酒石”三字,刻于石上,自此遂成该石正名。

二曰:甘州石。为何又叫“甘州石”呢?传说此石是女娲补天剩的一块“巨无霸”灵石,曾经堵过黑河的洪水,救了甘州人,故名甘州石。洪池谷连着黄羊川,黄羊川地接石门峡,每至秋时节洪水泛滥,造成下游百姓灾害,叫苦不迭,而春夏正逢浇苗水时又缺水。人们盼望着有块巨石能堵住峡口,拦蓄洪水,造福人类。太白金星路过昌松时听到了人们心声,就遍寻河西,恰巧碰到女娲补天所剩的那块石头,就将它带回来截古浪峡的水。太白金星化身古浪石门山山神刘仲,拜访并提请甘州灵石,说请它去堵塞他管辖的古浪峡出水口——好让高山出平湖,造福一方百姓。“好哇!”甘州石一听能造福一方百姓,满口答应,“只可惜我没翅膀少腿,难走难飞啊!”刘仲说:“石兄不必担心,我早已从烽火台上,捡来当年秦始皇修筑长城时用过的赶石鞭;只要用此鞭轻轻抽打着你,咱们就可以顺利上路了。”
就这样,刘仲挥动赶石鞭,赶着那块石头,起早贪黑,尽可能避开行人眼目,一路朝古浪走来。不料那天黎明,刚刚走到铁柜山下,恰巧碰到香林寺赶早担水的一个火头道士,他原是张掖人,一见刘仲赶着一块白晃晃的巨石从面前走过,不禁失声叫道:“啊!这不是我们甘州的那块石头吗?!”这一说天机泄露,那石头灵气顿时消失,立刻僵立在河岸上,就再也动弹不得了。好心的山神刘仲,喟然长叹一声:“唉!古浪百姓命苦哇!”便愤然扔掉赶石鞭,化做一阵清风,回他的天宫当神仙去了。
这“甘州石”的故事很有意思。它反映了世代被干旱所苦的古浪人民,意欲在古浪峡营造一座人工水库的美好愿望。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后来,勤劳的古浪人民在古龙山下,硬是战天斗地,造出了一个人工湖泊“巴家湖水库”。
三曰抓山石。古浪民间还流传一个“抓山鸟、支山石”的故事,被当地百姓津津乐道。
据说,与石门山遥相对立的显化山,其金顶之上,栖息着一只爪如铁钩、力搏云天的大鸟。每当闰年闰月三十晚三更三点时分,便展翅飞到古浪峡,抡开一双铁爪,轰隆隆悬空抓起铁柜山;与此同时,又从附近跌磊崖骨碌碌滚来一块大石头,稳稳支在山底下。这时候,你就会看到铁柜山下面,原来有十三盘金磨银碾子,由六头黄牛七匹白马拉着转。金磨上磨着金豆瓣子,银碾上碾着银页页子;当大鸟抓起铁柜山、巨石支在山底下的一瞬间,那推磨拉碾的牛马,便一齐冲出山来,直奔古浪河痛饮河水……

这一神秘的景象,终于被住在铁柜山下的一对儿孤苦无依的老两口所发现。每当宝山大开、黄牛白马到河边饮水的那一刻,老两口便乘机蹿到山底下,抓一把金豆瓣子,捡几片银页页子,然后磨头就跑;等黄牛白马饮水完毕、复归各自工作岗位,支山石、抓山鸟也都滚走飞去,铁柜山依旧恢复原状的时候,那老两口早已欢欢喜喜回到茅屋,虽然捡来的那点儿金银数量不多,也足够他俩过活几年了。
不料,这一对苦人儿突然富裕起来的生活,引起当地一位员外老爷的怀疑。他软硬兼施,终于逼得老两口说出了抓山鸟支山石金磨盘银碾子的秘密。于是,那员外老爷积极做好准备,等到下一个闰年闰月三十晚,带领一帮家人伙计,背着口袋,抬着箩筐,偷偷来到铁柜山;正好赶上三更三点宝山开,这伙贪心不足的家伙,一窝蜂拥到山底下,抢了金子抢银子,还想把磨盘碾子也抬了去!三更四点已过了,抓山鸟累死了;只听轰隆一声响,悬空的大山突然落下,一下子将支山石撞出山外,跌落在对面河岸上……不用说,那位员外老爷和他的伙计们,也就永远压在山底下了。
古浪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赵燕翼先生据此传说,二度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金瓜儿银豆儿》广受全国各地的家长和孩子们喜欢。
四曰“昌松瑞石”。《新唐书太宗记》载,唐贞观17(公元643)年11月,凉州刺史李袭誉上书,凉州昌松县洪池谷(今古浪峡)天降瑞石,上有上有“高皇海出多子,李元王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等88字奇文,太宗听柳逞复验所奏确凿无疑,确信“天有成命,表瑞贞石”,于是年十一月初三日,遣使特带玉器丝稠,前往凉州昌松鸿池谷进行了隆重祭祀。同时,因凉州获瑞石,下诏大赦凉州。也使古浪峡声名远扬。昌松瑞石的出现,彻底打销了太宗顾虑,下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治从此在太子宝座上高枕无忧地做了六年皇帝梦。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去世,李治登基,庙号高宗。
五曰“催生石”。相传凉州有一个农家女被知县抓去献给昏庸的皇帝,皇帝只宠幸了一夜,便弃之冷宫。姑娘惦记父母便用首饰买通太监,逃回故乡,行到洪池谷,腹痛难行,分娩期到,痛了几天未能生出自己的小宝宝。她想既然别人能怀孕,我便可以催生,果然一摸峡口的巨石,便生了自己的小宝宝,所以人们又叫它是“催生石”。相传昌松旧时当地人民生活困难,妇女不孕不育者颇多,造出人口稀少,老百姓到处求神拜佛,感动了王母娘娘,她将自己的簪子上的银豆儿抛下来化作巨石,并托梦凡要婴儿者,可摸此石必定怀孕,故此当地妇女都来摸石,以至育龄妇女都来摸此石,上面留下了坑洼不平的痕迹,最明显的就是两个深槽。
六曰“心愿石”。谁有什么心事,可以在尽情对此石悄悄述说,终能如愿以偿。据传自古流传不少实例。建国初,有许多上海、北京、天津、河南的知青支援古浪。有一个北京知青,看上了一个上海女知青,虽然同在一地工作,总是搭不上话。一次走在峡中,路过“甘酒石,就偷偷对石说:我爱上海人,她诚实、忠厚,没有势力眼,我能追上她,这辈子就献身这大山深沟……后来果然追上了上海知青,结了婚,生儿育女,永远扎根于大西北。
2.点将石的传说
古浪峡滴泪崖下,兰新铁路西边,原来有一巨石,围长9.5米,黄白色,传说这个石头名叫“点将石”。
相传北宋时,杨家将攻打西夏兵把守的“虎狼关(古浪峡)”,杨延昭次妻黄琼女,原西夏公主,杨府寡妇排为第十二个,称十二寡妇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多次进攻未遂,却被箭中而牺牲在滴泪崖上。虎狼关正面攻不破,大将军周夫人、先锋官穆桂英随即兵分三路,邹兰秀、孟四娘、杨七姐据守虎狼关南口。周夫人率杜夫人、重阳女,从西南进发,烧了西山川寺洼寺,消灭西夏僧兵500人,从西山川直下虎狼关。而有天穆挂英受当地黄羊启发,率耿金花、董月娥、杨满堂等人,从黄羊出没的羊肠小道东进黄羊川,翻越北山桦儿岭,直捣铁脚寺消灭僧兵300余人。从今定宁一带迂回虎狼关。三军强势夹击,打通了虎狼关,俗称倒取虎狼关。
取得胜利后,为祭奠黄琼女,三军汇合于滴泪崖下,在一个开阔的大石头上,摆了供品,献了礼物。大将军周夫人、先锋官穆桂英,站在这块石头上点将,连夜赶赴雄州金山笼,营救被围困的征西大元帅杨宗保,大军浩浩荡荡向西而去。
有一年,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路经滴泪崖下,日当正午,天气炎热,就坐在点将石上休息。看见树丛中隐隐约约有一座庙。行善之人,见庙就拜,见香就上。
二人进得庙来,见前殿、中殿、大殿、配殿、厢房、伙房等建筑一应俱全。见那大殿为歇山顶,饰五彩,大红柱,四面绕栏,飞檐翘角。闻听风铃叮铛,给人庄严肃穆之感。檐下悬竖匾,为“将军殿”。殿门对联为:赤胆忠心,为国捐躯;情酬姻联,魂归故里。推开殿门,正面坐一位女神。头戴将军帽,身穿铁铠甲,脚登武士靴,手握鸾凤双锈刀,见两边立两武士,一个扶大刀,一个握长枪。其他塑像也多为武将。殿内香烟缭绕,但尘土浮案。当时,老头儿边随即担水洒地,老奶奶除尘扫地;老头儿添油,老奶奶加捻。一切收拾停当,双双上香化表,磕头拜神。临出门时抓了自己献的两个盘顶——白馒头。
这对老夫妻,回到家中,便拿出来给儿孙分食,谁知掏出的馒头竟是两个银元宝。顿觉奇怪、迷惘而不可思议。老两口想虽是神赐之物,但亦是身外之物,不能独自享用,还是送回殿中为妥。第二天,两人从原路返回,找见了那块点将石,站在石上看那座神奇之庙,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两人揉揉眼睛,睁大眼神细细瞅,四下里踪影全无。更觉得不可理喻,但又不得其解。老两口商量,随将两个银元宝,一个布施给了附近的香林寺,一个布施给了铁柜山道观,最终了却了一番心愿。
3.金马石、银马石的传说
古浪河流经金石湾的峡口里,有两块黄色的大石头,据传说一块是金马石,一块是银马石。
这金马石高1.3米,围长8米多,石上有一个小洞。银马石高2.8米,围长10.4米。两石相隔仅几米,像恋人般相互仰望,又像母子般难分难舍……
传说古浪峡口铁柜山道观的老道长,每天隔窗都能看见两匹一白一黄的骏马,早晚在洪池河中饮水,饮水后悄然返回河滩,白马在前,黄马在后,看似母子俩,身影相随,可一走到乱石中就不见了踪影。天长日久,引起了道长想一观究竟的欲望。有天,道长独自下山,偷偷跟随那两匹马察看到底藏在了何处?谁知,那两匹马见有人来,慌忙奔向乱石中,却不见了半点踪迹。道长心生奇怪:这里一没人家,二没有圈滩,马到底跑哪里去了呢?这让道长更为惊奇。后来有一天,道长一隔窗又看到了那两匹马在河里饮水,这一次,他发现有只喜鹊站在马背上,边东张西望,边叽叽喳喳乱叫。道长急忙下山,屏声静气悄悄走进乱石滩,发现两匹神马却不见了踪影,却一眼瞅见有两块白黄色的石头,静静卧在乱石丛中,其中一块石头上,还站着一只喜鹊。他琢磨了半天,微微点头,心想那两块石头:大概就是马的化身吧!于是他就在石头上分别作了个记号,以便日后筹资在此修个马神庙,崇敬马神,使六畜兴旺。
谁知道长的行动,却被当地一个路过的当地乡民发现,他认为老道长在乱石滩中半天不见动静,走进一看记号,以为是他封住了宝贝,日后必定来取,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于是就在当天夜里,他打着火把,用铁锤砸、钎子撬,进行破石取宝。但当时那石头太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力,仅凿开一个小窝窝,忙乎了伴宿,天蒙蒙亮了,生怕被人发觉,赶紧拿回了点打出的石沫沫,回家后倒头就睡觉了。第二天早上一看,那些石沫沫竟然都是金子。于是他欣喜若狂,我找到“聚宝盆”了!好不容易挨到晚上了,他顺原路来到乱石滩,一下一下,在凿开印迹的地方扶直钎子,举起锤子,用全身力求狠劲一砸,只听到“呼隆”一声,金光四射,从石头中奔出一只金马驹,他撒开双腿就跑,左抓右抓,但那金马驹总是抓不住。明明就在眼前,却紧跑慢追,怎么也追不上。金马驹跑到了河水中,眼看跑到了悬崖边,他的心里和眼睛里只想着金马驹,不觉“扑嗵”一声掉进了谷底大河水中,摔成了个半残人。
后来,老道长在山上再也看不到饮水的马了,便下山察看,发现宝石被砸坏了,脉气也走了,后悔自己盲目画了记号,酿成大错,将修马神庙的愿望也落空了。
4.鲁班石的传说
进入古浪峡北端,在一个叫金家嘴的地方,312国道东边,有一块巨石,独卧路旁,名叫“鲁班石”。这块石头为长方形,高2米,围径14.7米,浅黄色,棱角分明。此石有些奇诡,上面似有一人形坐卧痕迹,迹面却非常光滑。《五凉志》中对此石有这样的记载:“县南峡内十里,河有巨石,其上如人坐卧过。相传为鲁班憩息处。”
相传,明洪武年间,濮英都督佥事,任凉州卫都指挥,奉命将凉州城维修一新。修好后仔细端详,还好像少一点脉象。于是他决定再修一座钟楼。地点就勘测在城东北角大云寺中。在基高3.6丈,面积37.5平方米的四方台上,建二层独楼,进深一间、面宽一间,四面绕廊,歇山顶,斗拱施五彩(今钟鼓楼)。工程已基本完工,下层架大鼓一面,上层悬吊唐钟。钟刚挂起,一个楼角却低下了一大截。濮大人、州府官员、乡绅和工匠都觉得非常扫兴……于是命令返工,尽快维修。修好以后,钟刚一挂,又出现原来的毛病,原因愣是找不到。这给濮大人留下了一块心病,于是张榜公布,谁能找出毛病,修齐楼角,赏银百两。
过了好多天,无人来揭榜。凉州城里议论纷纷,人们挤着来看钟楼。有天,一个头扎束髻,留着山羊胡,身穿斜领服,脚登麻鞋,手拿尺子的老者,也挤在人群中看钟楼旁墙壁上贴的榜示,他看了钟楼一眼后,自言自语的说:“是个小毛病,功亏一篑。”说者有意,听者无意,也就过去了。
当天,濮大人来问是否有人揭榜,管家说:“没有”。这时一个工匠在旁插嘴说:“有个老汉说是个小毛病,功亏一篑。”濮大人问:“人呢?”那个工匠说:“好像出东城门走了。”濮大人说:“你们快去请来,就说我濮英请他!”
工匠、管家于是急息忙忙出东门找人。向东城门口卫兵问:“有个手拿尺子的老者可曾见过?”卫兵说:“朝东走了。”
他们朝东面大路上找了一程,没有找到,就赶紧回来秉报。濮大人听后,命令一个官员带上见过面的工匠,快马去追。四匹快马飞也似的追到大河驿(今凉州区刘黄段),驿官听闻后说:“刚过去。”他们换过驿马,又赶快朝东追去。
追到靖边驿(今黄羊镇),驿官也说:“刚过去。”又追到和戎驿(今古浪县城),驿官说:“刚过去,进了洪池谷了。”此时日已偏西,于是不敢停歇,赶紧换马前追。追到古浪峡口,老远就看见一个人假寐在石头上。走到跟前,工匠细细端详了一会睡觉的老人,对官员说:“就是这个老头。”官员下马后,跪地便说:“老人家,本官有礼了。”老人睁开双目,坐起身,颔首施礼:“快起来!你们有啥事?”
官员说:“凉州城里濮大人有请。”老者说:“请我何干?”工匠说:“你看了钟楼一个角低,说是个小毛病,功亏一蒉的话。所以濮大人请你回去指点!”
老者说:“原来如此。凉州城修好了,几万民夫的工钱,濮大人也拨下去了,只是民夫却拿不到手,家家户户都在挨饿!若是你们濮大人还有秉公爱民之心,早日将工钱发到民夫手中,再在低角斗拱下,打进一个三分楔子,楼角自然就起来了。”说完,老人起身昂首向峡谷东面走去。工匠执意要挡,那官员却说:“毛病清楚了。不必勉强。”
便赶紧从腰间拿出一个酒葫芦说:“老人家,既然你不回头,我代濮大入敬你一杯。”老人接住酒葫芦,先敬天敬地,然后喝了一口说:“好酒!凉州酒真是名不虚传啊!”说着顺峡谷走了。
官员回过神来,忙问:“老人家高姓大名,何处人氏?”老人已走了一段,回头朗声说:“我乃东方人也!”
第二天,回到凉州,官员向濮大人如实做了秉报。濮大人问:“他是哪里人?”官员答:“他没说出姓名。好像他说是东方人”濮大人略有所思。令找来负责发放工钱的官员,那个官员唯唯诺诺地推说是名册不齐,手续不全。濮大人厉声命令:“三天内必须把工钱发到民夫手中,要滞留一分银子,砍头是问!”
三天之后,民夫全如数拿到了工钱,欢天喜地地回家。工匠们在钟鼓楼低角的斗拱下,打进了一个三分楔子,楼角果然起来了。
濮大人说:“我想必是鲁班显圣。洪池谷那个石头也有点神气。”和戎守备听了后,记下了鲁班石这段佳话、留传至今。
也许,岁月会带走纯真,时光会苍老容颜,阅历会成熟人的心智。而沉淀下来的,则是一份淡泊的心境。
云有云的漂泊,风有风的轨迹——有优美传说的地方,就有歌声的流淌——这歌声悠扬动听,漫过黄土高坡,千载光阴在石头上滋养生长;这歌声遥远洪亮,穿透岁月时光,把古浪人民追求小康美好生活的梦想和希冀带到远方……历经千百年造山裂变、风雨侵蚀的五块石头,河水不断翻滚、冲刷、碰撞、摩擦,磨去棱角,洗净面容,刻上了自然山河的烙印,然后静卧于古浪峡的河谷险滩。经过日月流逝的洗礼,这些石头有的外朴内美,有的素雅沉稳,有的简约浑圆,还有的空灵传神……这些石头,经历了大自然的妙笔,在新时代依旧放出耀眼的光芒。
是的,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奏响了一曲曲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幸福美好和谐新古浪的恢弘乐章!
相关推荐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
近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王国臣副厅长一行来淮调研重大项目保障情况,并召开了苏北地区重大项目保障及国土空间用...
2021年10月23日上午,阳光明媚,秋高气爽。致敬最可爱的人————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活动,在郑州黄河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