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姑苏区打造沧浪亭昆曲《浮生六记》广受好评
4月16日19时40分,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政府精心打造的国内首部浸入式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在沧浪亭内举行媒体专场演出。姑苏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建春和来自中央、省、市等几十家媒体单位,在曲径通幽的苏州最古老的沧浪亭园林里,观看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艺术结合世界文化遗产沧浪亭的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精彩演出。剧中主人公沈复和芸娘人文相恋、志趣相投、柴米相依的浓浓深情在沧浪亭内传承创新,让在场媒体朋友大饱眼福。
据介绍,国内首部浸入式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进入今年的演出市场后,特别是4月中上旬的四场演出,非但没有“曲高和寡”,反而场场爆满,创造了令业内人士惊讶的“现象级”表现,并以戏曲界罕见的高票价一鸣惊人,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景象。这不仅颠覆了传统文化市场的观念,也为国潮回归的时代大势作出了精彩的注脚。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空前的演出盛况,主要是姑苏区政府用四大元素联袂打造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这一艺术精品。例如,4月5日沧浪亭昆曲《浮生六记》演出结束后,一位观众激动地向主创人员表达她的心情。她说:“在清风明月下的沧浪亭,宛如穿越时空一般和《浮生六记》中的主人公沈复芸娘相聚,耳中听的是韵味无穷的昆曲,四周是绝美的园林景致,这场盛宴实在太奢侈,太让我惊喜了。”这样的反馈不是昙花一现。4月中上旬,该剧总共演出了4场,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对这部戏赞誉有加,认为完全值得为之付出1580元的票价,这样的票房表现与口碑,在传统戏曲市场上实属罕见。
据该剧制作人萧雁介绍,“这部戏实际上是融合了园林与昆曲两大文化遗产,在《浮生六记》的故事发生地沧浪亭,将沈复芸娘的故事用浸入式戏曲的演出方式加以编排,经由优秀编剧、苏昆和省昆两大院团的优秀演员创作,反复打磨后才呈现给观众。”园林与昆曲,《浮生六记》与浸入式表演,几乎每一个元素都有大批粉丝。这些多元化的卖点经过艺术手法叠加,便打造出亦真亦幻,令人沉醉的观演体验。作为国内首个浸入式戏曲,沧浪亭昆曲《浮生六记》以饱满的体验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并借由观众之口传播了美誉,引来了票房大卖的良好势头。
据介绍,国潮回归,年轻观众成主流。在四场演出中,每一场都是年轻观众占主流。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为了这部戏赶到苏州,也给现场的工作人员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4月6日那一场,有位从杭州赶来的年轻观众,穿着汉服来看戏,她一走进戏中的园林,眼睛里就流露出钦慕的神情。看完演出以后,她一个劲地说想要多看几遍。后来我得知,她其实是一位高校金融系的老师,可是你看她的装扮、口吻,活脱脱就是一个传统文化深度粉丝。正是从观众身上,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国潮回归的势头有多猛烈。”一位现场工作人员回忆说。这些观众有着不同的身份,做着不同的工作,然而他们都对传统文化充满热爱。昆曲《浮生六记》用独特的方式,为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提供了一类范本,自然也会吸引到传统文化的粉丝,出现一票难求的销售局面。同时,它的高票价和高票房也从侧面证明,传统文化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有深厚的市场价值,重要的是用怎样的态度去挖掘、呈现。
萧雁介绍说,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姑苏区着力打造的沧浪亭昆曲《浮生六记》并没有满足于做一场精彩的演出,未来,它会积极融合苏州乃至全国丰富的非遗文化,从戏剧+、文旅结合、文创开发、文化创新等多个维度整合优秀人才,把一部戏变成一个非遗创新的孵化、呈现、产业平台,在这个国潮回归的时代,唱响传统文化的强音。(陆天荣 黄蝶)
相关推荐
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今年是第11个“中国旅...
“黄河大峡谷,我们来了!”5月17日上午,乘船踩线的兰州文旅企业考察团成员呼喊声在黄河大峡谷上空回荡。 ...
2021年“五一”假期,陕西省宝鸡市陇县旅游迎来了“逆袭”,5天假期全县共接待各类游客36.43万人次,实现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