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涛:60户老百姓的“掌柜的” ——记白银市靖远县北湾镇新坪村驻村帮扶队杨海涛
“2017年9月,第一次踏上新坪村这片土地,我就决定与老百姓同甘苦,共奋斗;经过漫长的不懈努力,如今,蔬菜大棚稳步发展,百姓喜笑颜开,村民们开始奔向好日子,我主动申请留下来,致富路上再陪一程”。
这就是杨海涛,白银市靖远县北湾镇新坪村驻村帮扶队一名50岁的普通队员,新坪村60户老百姓的“掌柜的”。杨海涛现任靖煤公司魏家地矿汽车队副队长。在新坪村的一千多次日升日落,他把爱和奉献携刻在了这片生机勃发的土地上。
了解村情民意,因户制宜制定发展方案,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助力产业发展......杨海涛把新坪村当成了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老百姓的“掌柜的”。在杨海涛以及全体帮扶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新坪村驻村帮扶工作队2017年、2018年相继被评为“全省先进驻村帮扶工作队”,杨海涛同志被评为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
村民无小事:你的幸福就是我的信仰
见到帮扶干部杨海涛,是一个初夏的午后,中等个头,微胖的身材,白色的短袖和晒得有点黑的脸庞,始终微笑的神态,完整描摹着一位帮扶村干部的生动形象。
“来新坪村近4年了,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现在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谈及和新坪村的感情,杨海涛娓娓道来。2017你他刚到新坪村时,村委会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办公,驻村矿帮扶工作队员租住在农户的一处院子,一半村民还没有从岷县老家完全搬过来,村容村貌和现在相差也比较大,大棚建设刚刚开始,老百姓由于搬离故土,进入新环境,无论从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面都无法适应,民心涣散,生活困难重重。
来了,就得有所为。安置好自己的行装,杨海涛准备好一个笔记本一支笔,开始了他的帮扶路。起初是了解民情,走家串户,老百姓说的最多的就是要钱,有要低保的,要大病补助的,还有要生活费的,并且对入户的帮扶干部也是充满抵触情绪。在连续几天的走访里,他大致总结了老百姓的困难和问题,开始梳理工作思路和头绪。
杨海涛回忆,整理完村情,他迈出了工作的第一步:讲政策,感党恩。他每天根据不同的问题去走访农户,以和老百姓交朋友谈心的形式去贴近农户,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向往,在普通交谈中潜移默化去输入政策与当下时政。有些还在岷县老家的农户,他就打电话联系,有些抵触情绪严重不愿意沟通的,他不厌其烦一个月十几次的拜访,直至主人愿意和他沟通。
真所谓,新坪致富路漫漫,扶贫干部上下而求索。
“我有一户帮扶户,家里有5个姑娘,经济困难,上有老下有小,因为房子问题,一度不停上访,好说歹说不听,一沟通就一件事,给钱就可以。开始了解了情况以后,我就帮他申请了临时救助,后来申请了“雨露计划”,一次次帮他解决问题,最后他才开始认可我。”杨海涛说,这户人家,他前后去了几十次,设身处地为他们办事,解决问题,才换来最后的结果。
在帮扶这条路上,杨海涛始终把他的60户老百姓装在心里,无时无刻不在为老百姓着想。他有一个帮扶户,是位聋哑一类残疾人,因为给村里人帮扶摔伤了腰部,生活不能自理,家里还有年迈母亲,无劳动能力,本来两个人的艰难变成了难上加难。事故两家因为赔偿的问题闹的不可开交,杨海涛无数次去协调矛盾,最后以10万元的赔偿款告终,接下来就是无尽的艰难生活。他经过多方协调,帮这位残疾人申请了特困供养,以解决生活困难。但是还面临母子两个无法生活,当事人连轮椅都没有,因为条件不达标没有申请到轮椅,他想方设法与县上相关部门协调,最后申请到了一辆轮椅。杨海涛说:“当时是腊月里,轮椅在县城,到不了患者家里,由于小车装不了,我就坐着公交车,到县城取上又坐公交车回来,我记得那天特别冷,我拿回去就帮他调试好。结果他家里的台阶又没有护坡,轮椅无法进出,我又自己掏钱在街道上焊了一个护坡给他拿回家安装好,这样他才可以自由出入,正常生活了”。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新坪村书记陈永红提及杨海涛的帮扶工作赞不绝口,他说:“杨书记真正是他那60户老百姓的掌柜的,大到每家的红白喜事,小到谁家的灯坏了,身份证丢了,都来找杨书记。村民的土地证丢了,也找他,他自己掏钱去县城给农户补办好拿回来,申请公租房,也找他,全权负责办理清楚让农户入住......在老百姓心里,有事办不了,找杨书记,有事需要做决定拿不定主意了,找杨书记,总之,有困难,就找杨书记”!
三年多来,杨海涛走访了4个村民小组300余户群众,对户里的基本情况、特殊困难等作了详细记录。每天走村串户,与群众交心、拉家常,村里谁家里有婚丧嫁娶,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村里人都称呼他老杨,村里大小事情他几乎都能及时掌握。他牵头建立了“兹那组60户帮扶”微信群,目前有130名村民加入,他在群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发布村务信息、最新脱贫资讯,与群众在线交流、释疑解惑、掌握村情民意。梳理省市县针对安置区的特殊支持政策,及时向群众宣传,对村民进行感恩教育。驻村三年多,他为困难群众申请临时救助、为学生申请“雨露计划”助学等方面的实事30多件,他还引导群众改变生活习惯,动员群众整治村域环境卫生,深入群众家中,与群众一起,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等。全力协助村两委做好日光温室报名登记、建设、补助政策宣传及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收缴等相关工作。组织群众积极参加村上开办日光温室黄瓜种植技术培训班。
杨海涛总说:老百姓的事,都是大事,我的责任就是用自己微薄之力去帮他们做力所能及之事,他们的幸福生活,就是我不变的信仰。
产业结硕果:让农民鼓起钱袋子是我不变的使命
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这是异地搬迁的宗旨,也是所有帮扶单位殚精竭虑要成就的大事。
从制定年度帮扶计划、建立工作制度、细化工作职责到制定产业、党建、文化等专项帮扶计划全过程,他都全程参与,还代表工作队及时与各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衔接沟通,做好“一户一策”制定、动态调整工作。协助工作队长做好工作队保障工作,为工作队员顺利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打下基础。
“2017年我刚来的时候,新坪村第一批77座大棚刚开始筹备建设,老百姓不认可,工作推行起来相当困难。好多农户在老家种旱地靠天吃饭,习惯了那种粗放型的耕作方式,他们觉得自己不会种植水浇地,也有人认为设施农业是骗人的,靠不住,对老百姓的动员工作难度可以说到了巅峰,我们所有人一起出动,不分白天夜晚,无论刮风下雨,一趟趟去,哪怕被拒之门外,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去,直至有机会和农户沟通”。
兹那组有一农户,常年在外打工,好说歹说都不愿意建大棚。杨海涛一有时间就去找他聊天,由于他是个木工,又50多岁了,杨海涛晓之以情动之以礼地动员他:“你看看,年纪大了,老外出也不方便了,加上时代的发展变化,老一代的手艺慢慢会被社会淘汰,到时候回来又没有自己稳定的产业,大棚现在效益很不错,建起来慢慢打理经营,是个长久之计”。终于在杨海涛的劝说下,这位农户建起了大棚,因为经常外出,观念相对也先进,有悟性,如今大棚产业发展的风生水起。
这样的农户在新坪村比比皆是,帮扶干部拿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逐一攻坚,争取胜利。
“2020年4月,由于疫情影响,老百姓黄瓜出现销售困难,杨书记联系靖煤集团销售黄瓜70多吨,收益27万元。2021年春节,他又想法设法联系单位销售蔬菜142吨,收益167.8万元。还衔接帮扶单位靖煤公司2018年捐赠价值6万元的化肥;2017年为新坪村捐赠236万元,用于595户加建房屋,每户补助4000元的基础上,2019年又与派出单位靖煤公司衔接,为新坪村捐助51.2万元,用于7口人以上因人口较多致住房面积不达标的64户,通过在自家院落加建房屋21m2,每户支持8000元,实现稳定脱贫,每年都为村上送去取暖煤”。新坪村书记陈永红讲起杨海涛的故事,字里行间都是认可与感动,杨海涛总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在老百姓最需要他的时候挺身而出,种植,销售,每件事都做到百姓心坎上。

杨海涛根据村两委提出全村发展日光温室、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不懈努力,入户摸底调查、征询农户意见,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为防范市场风险,村里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动员农户全部入社;持续宣传农业保险政策,实现农业保险全覆盖。
东风起,硕果至。新坪村从摸索着种植大棚,到品种的选择,优化,产量的提高,一步步阶梯式上升,拔节式发展。如今的新坪村,585座大棚朝气蓬勃,年总收达到3000多万,农民鼓起的钱袋子谱写着一曲曲幸福的赞歌。
“如果现在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还会义无反顾来新坪村”。今年,杨海涛再次主动申请留下,为乡村振兴再添力量,他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时刻与新坪村的老百姓同发展,共命运。(韩敏)

图为白银市靖远县北湾镇新坪村驻村帮扶队杨海涛
这就是杨海涛,白银市靖远县北湾镇新坪村驻村帮扶队一名50岁的普通队员,新坪村60户老百姓的“掌柜的”。杨海涛现任靖煤公司魏家地矿汽车队副队长。在新坪村的一千多次日升日落,他把爱和奉献携刻在了这片生机勃发的土地上。
了解村情民意,因户制宜制定发展方案,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助力产业发展......杨海涛把新坪村当成了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老百姓的“掌柜的”。在杨海涛以及全体帮扶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新坪村驻村帮扶工作队2017年、2018年相继被评为“全省先进驻村帮扶工作队”,杨海涛同志被评为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
村民无小事:你的幸福就是我的信仰
见到帮扶干部杨海涛,是一个初夏的午后,中等个头,微胖的身材,白色的短袖和晒得有点黑的脸庞,始终微笑的神态,完整描摹着一位帮扶村干部的生动形象。
“来新坪村近4年了,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现在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谈及和新坪村的感情,杨海涛娓娓道来。2017你他刚到新坪村时,村委会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办公,驻村矿帮扶工作队员租住在农户的一处院子,一半村民还没有从岷县老家完全搬过来,村容村貌和现在相差也比较大,大棚建设刚刚开始,老百姓由于搬离故土,进入新环境,无论从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面都无法适应,民心涣散,生活困难重重。
来了,就得有所为。安置好自己的行装,杨海涛准备好一个笔记本一支笔,开始了他的帮扶路。起初是了解民情,走家串户,老百姓说的最多的就是要钱,有要低保的,要大病补助的,还有要生活费的,并且对入户的帮扶干部也是充满抵触情绪。在连续几天的走访里,他大致总结了老百姓的困难和问题,开始梳理工作思路和头绪。
杨海涛回忆,整理完村情,他迈出了工作的第一步:讲政策,感党恩。他每天根据不同的问题去走访农户,以和老百姓交朋友谈心的形式去贴近农户,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向往,在普通交谈中潜移默化去输入政策与当下时政。有些还在岷县老家的农户,他就打电话联系,有些抵触情绪严重不愿意沟通的,他不厌其烦一个月十几次的拜访,直至主人愿意和他沟通。

图为杨海涛入户了解村情
真所谓,新坪致富路漫漫,扶贫干部上下而求索。
“我有一户帮扶户,家里有5个姑娘,经济困难,上有老下有小,因为房子问题,一度不停上访,好说歹说不听,一沟通就一件事,给钱就可以。开始了解了情况以后,我就帮他申请了临时救助,后来申请了“雨露计划”,一次次帮他解决问题,最后他才开始认可我。”杨海涛说,这户人家,他前后去了几十次,设身处地为他们办事,解决问题,才换来最后的结果。
在帮扶这条路上,杨海涛始终把他的60户老百姓装在心里,无时无刻不在为老百姓着想。他有一个帮扶户,是位聋哑一类残疾人,因为给村里人帮扶摔伤了腰部,生活不能自理,家里还有年迈母亲,无劳动能力,本来两个人的艰难变成了难上加难。事故两家因为赔偿的问题闹的不可开交,杨海涛无数次去协调矛盾,最后以10万元的赔偿款告终,接下来就是无尽的艰难生活。他经过多方协调,帮这位残疾人申请了特困供养,以解决生活困难。但是还面临母子两个无法生活,当事人连轮椅都没有,因为条件不达标没有申请到轮椅,他想方设法与县上相关部门协调,最后申请到了一辆轮椅。杨海涛说:“当时是腊月里,轮椅在县城,到不了患者家里,由于小车装不了,我就坐着公交车,到县城取上又坐公交车回来,我记得那天特别冷,我拿回去就帮他调试好。结果他家里的台阶又没有护坡,轮椅无法进出,我又自己掏钱在街道上焊了一个护坡给他拿回家安装好,这样他才可以自由出入,正常生活了”。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新坪村书记陈永红提及杨海涛的帮扶工作赞不绝口,他说:“杨书记真正是他那60户老百姓的掌柜的,大到每家的红白喜事,小到谁家的灯坏了,身份证丢了,都来找杨书记。村民的土地证丢了,也找他,他自己掏钱去县城给农户补办好拿回来,申请公租房,也找他,全权负责办理清楚让农户入住......在老百姓心里,有事办不了,找杨书记,有事需要做决定拿不定主意了,找杨书记,总之,有困难,就找杨书记”!
三年多来,杨海涛走访了4个村民小组300余户群众,对户里的基本情况、特殊困难等作了详细记录。每天走村串户,与群众交心、拉家常,村里谁家里有婚丧嫁娶,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村里人都称呼他老杨,村里大小事情他几乎都能及时掌握。他牵头建立了“兹那组60户帮扶”微信群,目前有130名村民加入,他在群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发布村务信息、最新脱贫资讯,与群众在线交流、释疑解惑、掌握村情民意。梳理省市县针对安置区的特殊支持政策,及时向群众宣传,对村民进行感恩教育。驻村三年多,他为困难群众申请临时救助、为学生申请“雨露计划”助学等方面的实事30多件,他还引导群众改变生活习惯,动员群众整治村域环境卫生,深入群众家中,与群众一起,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等。全力协助村两委做好日光温室报名登记、建设、补助政策宣传及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收缴等相关工作。组织群众积极参加村上开办日光温室黄瓜种植技术培训班。
杨海涛总说:老百姓的事,都是大事,我的责任就是用自己微薄之力去帮他们做力所能及之事,他们的幸福生活,就是我不变的信仰。

图为杨海涛为农户送去轮椅
产业结硕果:让农民鼓起钱袋子是我不变的使命
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这是异地搬迁的宗旨,也是所有帮扶单位殚精竭虑要成就的大事。
从制定年度帮扶计划、建立工作制度、细化工作职责到制定产业、党建、文化等专项帮扶计划全过程,他都全程参与,还代表工作队及时与各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衔接沟通,做好“一户一策”制定、动态调整工作。协助工作队长做好工作队保障工作,为工作队员顺利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打下基础。
“2017年我刚来的时候,新坪村第一批77座大棚刚开始筹备建设,老百姓不认可,工作推行起来相当困难。好多农户在老家种旱地靠天吃饭,习惯了那种粗放型的耕作方式,他们觉得自己不会种植水浇地,也有人认为设施农业是骗人的,靠不住,对老百姓的动员工作难度可以说到了巅峰,我们所有人一起出动,不分白天夜晚,无论刮风下雨,一趟趟去,哪怕被拒之门外,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去,直至有机会和农户沟通”。
兹那组有一农户,常年在外打工,好说歹说都不愿意建大棚。杨海涛一有时间就去找他聊天,由于他是个木工,又50多岁了,杨海涛晓之以情动之以礼地动员他:“你看看,年纪大了,老外出也不方便了,加上时代的发展变化,老一代的手艺慢慢会被社会淘汰,到时候回来又没有自己稳定的产业,大棚现在效益很不错,建起来慢慢打理经营,是个长久之计”。终于在杨海涛的劝说下,这位农户建起了大棚,因为经常外出,观念相对也先进,有悟性,如今大棚产业发展的风生水起。
这样的农户在新坪村比比皆是,帮扶干部拿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逐一攻坚,争取胜利。
“2020年4月,由于疫情影响,老百姓黄瓜出现销售困难,杨书记联系靖煤集团销售黄瓜70多吨,收益27万元。2021年春节,他又想法设法联系单位销售蔬菜142吨,收益167.8万元。还衔接帮扶单位靖煤公司2018年捐赠价值6万元的化肥;2017年为新坪村捐赠236万元,用于595户加建房屋,每户补助4000元的基础上,2019年又与派出单位靖煤公司衔接,为新坪村捐助51.2万元,用于7口人以上因人口较多致住房面积不达标的64户,通过在自家院落加建房屋21m2,每户支持8000元,实现稳定脱贫,每年都为村上送去取暖煤”。新坪村书记陈永红讲起杨海涛的故事,字里行间都是认可与感动,杨海涛总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在老百姓最需要他的时候挺身而出,种植,销售,每件事都做到百姓心坎上。

杨海涛根据村两委提出全村发展日光温室、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不懈努力,入户摸底调查、征询农户意见,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为防范市场风险,村里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动员农户全部入社;持续宣传农业保险政策,实现农业保险全覆盖。
东风起,硕果至。新坪村从摸索着种植大棚,到品种的选择,优化,产量的提高,一步步阶梯式上升,拔节式发展。如今的新坪村,585座大棚朝气蓬勃,年总收达到3000多万,农民鼓起的钱袋子谱写着一曲曲幸福的赞歌。
“如果现在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还会义无反顾来新坪村”。今年,杨海涛再次主动申请留下,为乡村振兴再添力量,他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时刻与新坪村的老百姓同发展,共命运。(韩敏)
相关推荐
4月23日,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召开“解放思想促发展 比学赶超争一流”活动部署推进会议。院党委...
我国大部分的车祸都是由于酒驾引起,不但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还威胁到他人的生命。今年(2021年)是醉驾入刑...
为加强党员理想信念,重温党的辉煌历史,激励党员干部学习,传承长征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新乡市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