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养猪激活市场的“致富砝码”
仲春的竹乡,一派生机盎然。5月12日上午,走进位于明月山深处的大竹县八渡乡花岩村,“大竹县黑山猪生态养殖协会基地”匾牌格外醒目,随着饲养员的一声哨响,一头头黑黝黝、胖墩墩的生猪走出基地大门,朝林间奔去。
基地的主人名叫桂义国,是该县四合镇的一名返乡创业青年。2009年底,通过多方考察,他最终来到海拔1150米的八渡乡花岩村利用林下资源饲养黑山猪。如今,他已将产业链延伸至生态养殖、分割加工、冷链物流、终端销售、产品研发等环节,用品牌架起“土味山货”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他先后获得“四川省返乡创业明星”“达州市致富带头人”“达州市脱贫攻坚优秀返乡人才”等称号。
“产业链+”:打造绿色生态养猪新模式
“吃百草、饮山泉、拱硒土,黑山猪是在青山绿水中自然放养出来的,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舒心。”身为大竹县态康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桂义国认为,在饲料猪遍地的今天,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猪肉的品质,放养的黑山猪自然就变得“金贵”起来。
2010年4月,桂义国多方筹集资金60余万元,建起了3个养殖基地,成立了大竹县态康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十多年来,桂义国认真钻研生态循环养殖技术,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了品种提纯、新品种选育、生态放养、粪污处理等养殖技术。其中,生态放养技术获得专利,受到省畜牧研究院专家的高度评价。之后,完成特种野猪与川藏黑猪杂交后的新品种“贞吉黑猪”。目前,全县合作养殖户达130户。
桂义国深知,合作社要发展、走得远,必须走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路子,“贞吉”“黑师兄”品牌由此应运而生。黑山猪附加值得到提升,不单是销售冷鲜肉,还生产腊肉、腊肠、肉干等系列产品。2020年在生猪市场受非洲猪瘟影响低迷的情况下,价格仍然看好。由合作社生产的黑山猪供不应求,远销重庆、成都、西安等周边地区。“贞吉”商标被评为“达州市知名商标”,合作社被评为“四川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还记得2013年我买了2头黑山种猪,一年下来,比喂普通猪净赚1万块钱,我对黑山猪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去年,我家年出栏110头黑山猪,加上养冷水鱼,一年下来收入有70多万元。”花岩村14组养殖户谷运友,掰起指头算起了收入账。
迄今,合作社成员117人,建放养基地2个,总圈舍5000多平方米,放养场2000多亩,种猪存栏250头,年出栏生猪5000余头,辐射带动农户636户。桂义国把养猪做到可视化,安装了摄像头,将黑山猪的养殖、加工、销售联网监控,让消费者知晓购买的每一块猪肉的来源,吃的每一块猪肉都放心,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看得见的健康。
“合作社+”:蹚出山区致富增收新路子
“合作社成立初期,部分村民缺乏养殖经验,我们就手把手的教,繁育猪崽、饲料加工等都要反复讲几遍,现在已经培养了几个养猪能手,我们也轻松了很多。”桂义国健谈热情,向笔者讲述着养殖黑山猪的点点滴滴。
花岩村村民有养猪的传统,合作社源头就是发展养猪业。桂义国依托专业合作社,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以贞吉食品公司牵头,合作社示范带动,积极探索群众致富新路子,创造最佳社会效益。
“我们一般做些种草、清洁等工作,不累,离家近,家里的农活也可以兼顾,每个月可以收入2000元左右。我在基地打工三年,把技术学会后就买了几头种猪回家养,基地包收购也不愁销路。”说起合作社带来的好处,花岩村六组的杨国明喜上眉梢。
据了解,合作社吸纳周边群众就业26人,其中6个常年性岗位,20个季节性岗位,月均工资4000元;吸纳大学生8人,分别在养殖、加工等环节就业。十年多来,合作社为周边群众创收共计212.5万元,养殖户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
如今,桂义国的真情付出,赢得了全村干部群众的衷心信赖。今年1月,他以高票当选为花岩村党委副书记。面对角色的转变,桂义国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我的最大心愿是,全村所有农户都能成为合作社的会员,让他们在家门口能养猪致富;其次就是使深加工的黑山猪肉这个品牌惠及千家万户,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
(王晓林 邓岚精)
相关推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