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东民俗文化园:谱写文明新商丘——豫东民俗文化园系列报道之一
中国县域经济 讯 当人们在赞颂着机械化带来的便利时,你可曾想过,许多重要的生产工具、农具、日用品已经消失了,它们虽然没有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但在它们身上,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已经成为一笔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一架架纺车、织布机记录了劳动妇女的心灵手巧,也给了人们温暖的回忆;沉重的牛车现在看来笨重不堪,当年确实媲美顶级豪车的存在;顶子床上精美的木刻,曾经是木匠最拿得出手的作品;一个个算盘仍然噼啪作响,它是劳动人民伟大的发明,小到块儿八角,大到成千上万,它小小的珠子上记载了多少的银钱往来,还有石磙、石磨、独轮车、杆.秤、面缸、风箱、石槽....曾经在豫东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现在都已被闲置,有的被弃之荒野,有的挪作他用,如果想一睹它们的真实面目,已经变得不那么容易。
但生活中总有有心人,日前,记者来到河南豫东民俗文化园有限公司,见到了该公司总经理郭富海。有别于普通的生意人,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热衷于传承豫东民俗文化的“痴人”。在他的民俗文化园内,记者见到了上文中提到的这些老物件。郭富海,一位充满睿智的中年人,他自小喜欢写写画画,爱好十分广泛,先后在农村做过小买卖、开过家具厂、加油站,其实他更喜欢、更执着的还是民俗文化。10多年来,他致力于收藏承载着豫东民俗文化的老物品,一堆堆、一排排多达万余件民俗老物件,集合成一部豫东农村壮阔的历史画卷,真实地展现着豫东曾经的农村生活,强烈地唤醒人们的时代记忆,让优秀民俗文化得以传承。
座落在商丘示范区310国道立交桥东500米路北的河南豫东民俗文化园。园内收集的物品品种之多、数量之大,让人震撼,来到这里如同进入了豫东民间文化的长廊。一进大门,记者就被摆放于此的巨大石碗和算盘吸引住了。据郭富海介绍,这些确是在修建黄河故道大坝时使用的。每-一个都有3000公斤重。东西虽然不值钱.但运过来费了很大的工夫;大算盘用方钢做框架,175块耩地用的石敬子做算盘子,仅钢材就花了16000多元。
走进大门,记者仿佛打开了通往时空隧道的大门,只见这里的装修是仿古的,青砖墙、术板门.让人仿佛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里面摆放的物品更是1年代特色.顶部雕花的顶子床、铁匠的工作台、专门用来挑妈苗鸭苗的扁担线条流畅的八仙桌、宽大方正的太师椅、可一车多用的独轮车,每一件都曾是豫东人民生活和劳动中离不了的。
正在记者对此赞叹不已的时候.郭富海又把记者领到了一面镂空的隔断前.它利用打地滚做门柱,中间是个圆形门,里面装饰若造型独特的崖柏,四周镇嵌者八个算盘,拨动算盘子,仍然顺滑灵活。崖柏上部是数道横梁。有老房子。上拆下来的柱增,有废弃的枕木做成的木砖。还有顶子床,上:拆下来的雕花术板。可以说,这一扇小小的隔断,每一一件物品都有独有的来历和故事。
再拿出一个小拨浪鼓,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满是岁月痕迹.但摇起来仍然咚咚作响。“这是货郎挑子专用的拨浪鼓。以前没有超市,想买点针头线脑的小东西,就要等货郎来到。“郭富海说。以前的货郎并不纯粹是卖东西,也可以以物易物,拿点废旧物品就可以换回家里需要的小商品。看到这个小东西。他就想起当年货郎的叫卖声:“铜也要、铁也要,就是不要火车。”
“这些东西虽然正在慢慢消失,但它们也是一种文化,如何传承这些文化。让子孙后代认识它们、了解它们,从而像先辈们一样养成勤劳、朴实的行事风格,是我最为关心的。为此我才修建了这座民俗文化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郭富海说。 (郭志国 葛卫利)
相关推荐
6月16日,周敦颐后禹的百年清官一一江头村,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民俗“姑娘节”,独具特色的民俗...
5月3日,平乐县城昭州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香龙舞、长鼓舞、花棍舞、竹竿舞等系列非遗民俗活动引来近千名游客...
1月28日,在腊月二十三“小年”到来之际,河北易县首届民俗风情年在清西陵景区精彩开启。大红的灯笼,手写的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