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钢:我觉得您刚才说的有一个观点,隐含在里面非常重要,做零售过去好像跟做消费品不一样,我最早做消费品出身的,我原来做玉兰油,所以做消费品的话,你的思路总是首先要考虑非常清楚,你到底做什么细分市场,但我们零售过去是不太考虑这个问题的。就觉得广大零售市场西面什么都做,什么人都服务。但是像您刚才说,未来特别是在新的零售的背景之下,可能每个人要把这个赛道,每个人要把自己子场景,或者某一个模式的业务所针对的赛道、针对的场景要分的非常细了。在这个里面所针对这个赛道,针对这个场景价值到底是什么,而不是简简单单说规模大的零售商,傻大个的是往前走没有太大意义的。
再回到王总这边,因为您刚才提到了一个非常,我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会被大家广泛提及的新的概念,是高壁垒、重资产的零售企业。反过来挑战一下,因为也是昨天侯毅提到这个事,之前他也说过,除了五年预测以外,他另外也个判断是说,大多数的中国零售企业的话,比起世界上其他的零售企业,落后至少十年以上。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有点道理,因为他讲我们很多的采购,零售企业的够,基本上还是一种传统的采购,就是自己不掌握商品。虽然看起来规模很大,但背后的利益基础,其实并不是那么强。反过来讲一张白纸好做画,有90个人都在搞传统的业务,跟供应商之间谈这个前台毛利、后台毛利,谈扣点这个事,有十个人说想搞一个创新的,把自己品牌这块发展起来。但在一个组织里面,又回到高总说的问题挺难的,但是有90人都在做传统的事,10个人想要做新的事,在一个企业里面真正要把这个盘子反过来的话,还是挺有挑战的。
如果一个新兴企业挑战您刚才这个观点,可以说虽然说重有重的好处,但是重要在业务模式上,做生意的方式上,做转型是挺困难的。相对来说也许盒马一张白纸好做画,或者类似这样企业的话,也许会转身转的更加快一点,这一块你是怎么思考的?
王填:首先我不同意昨天侯毅说的大部分零售业比国外落后十年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中国的零售业是全世界进步最快的行业,我为我们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而骄傲。这是发自内心的,从去年参加世界消费者论坛,到今年6月份在新加坡,去年在柏林。我跟世界消费品巨头,像可乐、宝洁、联合利华全球的CEO都开过会。我发现他们对中国市场是非常着迷的,而且认为中国市场的变化是引领全球的。包括今天早上我也和联合利华的人开了个会,在世界各地把中国的东西拿到世界各地去,他们觉得中国渠道的变革的速度和节奏,让他们觉得很快。特别是美国市场去年的时候,他们觉得怎么增长这么快,传统的像沃尔玛,前一段时间像CS的倒闭,他们觉得怎么来的这么快呢。我恰恰觉得,我去年在柏林就跟他们几个巨头讲,我说美国市场比中国晚了五年,你们在美国碰到这些情况,五年前我们在中国就碰到了。美国的零售商,美国的消费品的巨头,他们的恐惧感,对市场变化的恐惧感我们五年前都碰到过。确实通过这五年的变化,我们已经,特别中国的零售商,已经开始轻装上阵,我们把很多包袱卸下来了,我们已经面对过了我们还要面对的问题。
所以,我不赞成说我们比全世界落后十年,而恰恰可能再过,我认为是领先了五年,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很多方面我不是说所有的,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中国的差异化也足够大,所以我们中国的零售商大有大的活法,小有小的滋润。今天在这里很多种小零售企业都在场,我个人觉得,他们都活得很滋润。同样的百货有百货的活法,像我这种所有通吃的企业有通吃企业的活法。其实这就是中国,中国这个市场不是哪一个国家,某一个国家的,比如说日本,他的精细化是值得我们需要的,但是日本就是工匠精神的社会,而中国不是,中国的市场足够大,我们说差异化也足够多,所以说中国的市场能够包容这么多的企业,能够包容这么多创新。所以中国这个市场,我个人觉得,有一点是赞成的,未来十年一定会出现一个万亿级的甚至两个甚至三家万亿级的巨头,这一点我毫不担心。既然有万亿级也有千亿级的,当然也有百亿级、十亿级的。各家企业找好自己的坐标,定位,我觉得不要想太多,永远都是刚才前面围绕一个话题,永远都是供应链。怎么样真正意义上,你能够深度的掌控供应链,怎么样作出差异化的服务。消费孙总说了,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感觉有温度的服务的升级。还有一个就是技术进步,产业互联网,我相信真的在产业互联网谁能够更加熟练,并深度的掌握和运营这些产业互联网工具,它是一个工具,但是这样的工具要能够熟练,并且能够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与你的用户也好,消费者沟通。能够跟他们产生互动和连接。我觉得这个是我们这些行业最大的机会。
陈有钢:谢谢,还是对未来充满闯劲和干劲的。我想问一下高总,刚才孙总也提到,虽然是卖商品,但是现在它的内涵在发生变化。之前我跟您有一些探讨,想请您跟大家分享一下您是怎么思考零售未来的内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内容?商品是原来的含义的物理商品,还是未来的商品,是一个更加丰富含义的商品?
高书林:我觉得刚才孙总也提到了消费升级这个事情,早上开始的时候,会长的发言里面也提到了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对零售企业,对零售来讲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认知的问题。我觉得怎么叫这个概念不重要,关键的是我们要去认识到,到底这个消费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想说的是,我们真的不能以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来定义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为什么这么讲?比如说我们原来很多中国的女性,热衷于买LV的包,这个价格很贵,现在可能没有那么多人买了,他们可能买一个便宜很多的包,但这个包包可能从时尚度不比LV包差。到底这个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
还有比如原来很多顾客到百货公司买这个衣服,两千块钱一件衣服,现在可以买到同样好的衣服,只要一千块钱。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我的理解,可能更重要的是他的消费理念可能发生变化,他现在不需要LV包。原来2000块钱的东西,现在1000块钱能够买到,是因为整个产业的供应链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零售价大幅下降了。但是从消费者来讲他依然得到了他想要的,甚至比原来更好的生活。所以我觉得更倾向于是一种消费升级。我觉得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由原来的商品消费越来越多的转向了服务消费。但是我们要把商品卖得更加好,但是我们仅仅盯着卖商品本身,这个路一定会越来越窄。顾客买商品那么多渠道,哪里不能买?我觉得零售企业要更多的精力去考虑我们怎么样来提供服务。但这种服务一定不是卖商品的过程当中提供给他的服务这么简单,比如我们要去微笑,我们要去双手递商品,我们要非常的友好,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我觉得金殿讲的服务,更多的上升到一种服务型的业态,或者叫服务性的商品。本身这个商品就应该要具备非常高的服务的属性及
服务型业态的话,大家都容易理解,餐饮、娱乐这都是服务型业态。但是服务型商品,比如盒马先生涉及到水产,这就是服务型的上台。很多都做现场制作,超市里面。百货里面也不能仅仅卖这样一件衣服,我觉得应该要依托这样的衣服,更好的卖一种生活美学的服务。一旦上升到这样,我觉得这个零售企业就已经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比如我们也可以去思考未来的百货商场,卖玩具的时候,难道还是这样卖玩具吗?我觉得一定会上升到卖理念。比如现在卖眼镜的,未来也一定这样卖眼镜吗?他很有延伸到一种眼睛的医疗、保健服务的。